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结构技巧题型

老谢语文 2024-05-07 18:43:16

考点解读

《马嵬(其二)》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沉郁”,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古代诗词是非常讲究结构形式的。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要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以便快速敏锐地整体把握全诗。

篇章结构技巧主要包括照应、铺垫、过渡、线索、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卒章显志”与“以景结情”是两种不同的结尾,前者指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和诗歌的主旨;后者指结尾通过写景,融情于景,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诗经》中常用“重章叠句”的结构技巧,即在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

常见构思立意方法

1.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开头一句,以问句引起。祠堂在何处?锦官城外翠柏成林,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首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阖。

2.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都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关不住的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3.首尾呼应: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戍鼓断人行”与“况乃未休兵”首尾照应,结构紧凑,交代了兵连祸结的写作背景。

4. 层层深入:指诗歌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

5.卒章显志:指作者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句表现了诗人自由自在、驰骋闲放的心志,以及不畏权贵、高洁傲岸的情操。

6.铺垫:指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全诗看,诗歌重心应当在后两句勾勒的特立独行、孤傲超绝的“钓翁”形象上,而诗歌前两句展现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景象,便是“钓翁”活动的背景,居于次要地位,起铺垫作用。也正因为有了第一、二句的铺垫,“钓翁”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7.起承转合:古典诗词结构上的一种技巧,一般指对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 “起”即开头(绝句的第一句,律诗的开头两句,以下类推);“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转”即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合”则是对全诗的总结,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示例】

江村

章法

作用

首联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紧承诗题,描绘了曲曲折折的江水环绕着村子静静流淌的画面,渲染了安宁清幽的氛围

颔联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承接上文,进一步描述梁间燕子自在飞翔、水中白鸥双双戏水的景象

颈联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转写家人:老伴在纸上画棋局,小儿子敲针做鱼钩。生活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普遍的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

尾联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尾联议论,诗人从眼前和乐安宁的生活场景中发出感叹,呼应开篇,圆合首尾

译诗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做一只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8.以景结情:详见抒情手法中的“借景抒情”部分。

【注】此外,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写作顺序、写作详略、写作手法(如对比、侧面与正面结合、以小见大)、句间关系(如过渡)等角度考虑。

解题策略

高考中,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往往与对思想情感的分析融合在一起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1答题方法

结构技巧其实是诗歌内容呈现的顺序,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情感,再判断所要分析的部分与诗歌主旨的关系(主要有正面渲染、侧面烘托、反面对比、反复抒写、层层铺垫、升华递进等)。

2.答题模式

点明行文构思的技巧+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指出表达效果。

典例剖析

例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的习俗。②乌纱:乌纱帽。

本曲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

【审题要点】

要善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眼。“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是写景句;“作结”说明是结尾句,要想到结尾的手法和作用;“表达效果”说明要从句子本身和句子的位置——结尾来分析。

【分析】这是写景句,又是结尾句,可以从以景结情的角度入手;结合整支曲子可以看出,这里的景物是凄清的,所以要从渲染气氛的角度入手;分析表达效果时不能离开思想感情。“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发白的凄凉,告诫游子不要再留恋他乡,而应思故乡。所以,对情感的解读要落在思乡上。

【答案】以哀景作结,“斜阳”“寒鸦”都是冷色调景物,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深化了凄凉的思乡之情。

例2.[江苏2017·11]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分析】诗题“秋兴”意为“因秋而感发诗兴”,首联点题,“归来三见故山秋”意为“回到故乡已整整三个秋天”。尾句中“丹枫”指经霜泛红的枫叶,是典型的秋天意象,作者用它再次点题,照应题目。

围绕题目反复照应,使全诗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展开,主题明确,结构严谨。

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意为“明天早上我要去桐江岸边,选一株丹枫树系我的渔船”,这种写法在结构技巧上属于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例3.[全国Ⅱ2016·9]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分析】题干中已经指出是“铺垫”,难度降低很多。铺垫是一种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情节的发生、情感的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结构技法。

题干中明确了铺垫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从本诗的结构上看,后四句正面写曹霸画马的情况,不属于铺垫;只有前四句是对曹霸作画的铺垫,其中第二句从其他画工的角度铺垫,第四句从真马的角度铺垫。

【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技法小结】

鉴赏表达技巧类题

1.细读题干,定考点。“表达技巧”类题有明考和暗考之分,当出现“艺术特色”“修辞手法”等字眼时,属于明考;当出现“如何表现”“如何运用”“如何写”等具有暗考性质的字眼时,应明确该题考查的知识点仍旧是“表达技巧”。

2.抓关键词,明方向。表达技巧的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所以要抓住题干关键词,明确考查方向。当题干中出现“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对比手法”等字眼时,意味着题目要从小角度切入;当题干出现“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特色”“艺术手法”以及“如何表现”等字眼时,答题时要从多个角度切入。

3.掌握手法,明晰效果。建构知识体系,明确各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可通过记忆熟悉的语句的形式,明晓手法的表达效果。

4.结合文本,规范作答。先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再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然后说明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喜迁莺·霞散绮①

宋·夏竦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

瑶阶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②凉州③。

注释:①此词为夏竦奉旨为宋真宗的一次宴乐而填的应制词。②按:演奏。③凉州:曲名。音韵高爽悲壮。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点明了时间、地点以及时令气候,勾画出了新秋晚景之神韵。

B. “宫阙锁清秋”由李后主“小院锁清秋”脱化而来。但两者无论是声容气象,境界情怀都不一样。

C. 词的下片描绘富丽豪华宴乐场景,语言雍容华丽而又不乏清婉。

D. 本词描写的是宫廷生活,诗人以如椽之笔描绘了帝王宴游享乐,歌舞升平的盛大场面,暗含对统治者骄奢享乐生活的讽谕。

2. 请从结构技巧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答案】1. D 2. ①本词由清秋自然景象起笔,再写宫中新秋景象,逐层推进,层层铺垫,有力地烘托出后宫宴乐的宏伟绮丽的场景。②采用对比手法勾联上下两片。上片写清静寂静的新秋之景,下片写富丽豪华的宴乐场景;上下片形成鲜明对照,突显本词的创作主题。③本词以时间为线索串联全词,起以暮,而结以晓,篇幅虽小,而结构清晰完整,格局亦不落窠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能力。

D.“暗含对统治者骄奢享乐生活的讽谕”错误。本词为应制词,写的是帝王的歌舞升平生活,无讽谕之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生活的应制词,此词写的是帝王的歌舞升平生活。  

“霞散绮,月沉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首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时令气候,语句精美、华丽,透着淡淡的秋的气息。上片写景,从黄昏的余霞写到初生的新月,以及卷帘眺望之人。“夜凉”二句当为卷帘之所见,境界空阔,万籁俱寂。星汉灿烂,在这浩瀚的天宇之下,人倍觉孤单,再看四周,楼宇宫殿,层层叠叠,都笼罩在清寒的秋意之中。

“瑶阶曙,金盘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下片转写清晨景象,描写了盛世太平岁月里宫中歌舞升平的场景。“瑶阶”、“金盘”、“凤髓”及“三千珠翠”烘托宫中帝王生活的奢侈与豪华,同时亦反映了北宋初期封建统治者乐于游畋的一个侧面。由清秋自然景象起笔,再写宫中新秋景象,逐层推进,层层铺垫,有力地烘托出后宫宴乐的宏伟绮丽的场景。

其中“瑶阶”三句,极写宫中静谧气氛。煞拍两句写帝王之游,富丽豪华的场面与上片的凄清寂寥形成对照,突显本词的创作主题。

本词以时间为线索串联全词,起以暮,而结以晓,篇幅虽小,而结构清晰完整,格局亦不落窠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姜 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词人作此词时恰在吴松,已离家乡杭州不远。②亚:接近。

3. 这首词结构技巧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4. 下阕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3. 在结构技巧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句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下阕情感却焕然一新,所写之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4. 运用了虚实结合和想象的手法。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写自己归乡的心切;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从对方入笔,欲露不露,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结构技巧能力。

结构技巧要从情景关系、句间关系、主旨表达这几个角度思考,包括先景后情、铺垫、抑扬、开门见山等。

本诗上阕的“雁怯”“重云”“愁”“浪恶”展现出压抑、恶劣的环境景象,渲染了紧张沉重的气氛。

“雁怯重云不肯啼”是说长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儿心情紧张,但是雁儿急于回家,一个劲往南飞,故不肯啼。这恰好是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画船愁过石塘西”,次句写出自己,句中这一个“愁”字,便似乎此处画船,是载了满满一船清愁而行。作者既然归家但是描写的却都是惨淡景象,“打头风浪恶禁持”写出大风阻挡词人归路,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对于思家心切的作者忧愁更深一步。所以“雁怯重云不肯啼”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引出了对词人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

下阕词人笔锋突转,从“春”“绿”“人归”这些词可以看出描写的是一片生机盎然、温暖的场景,而上阕通过“雁怯”“重云”“愁”“浪恶”写了紧张压抑的气氛,这种变化在结构上属于先抑后扬,作用是渲染气氛,词人历经重重阻碍终于归家,更好地表达出词人的喜悦心情。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小梅应长亚门枝”中的“应”字,可以看出这是词人想象自家的梅已经长高,与门齐平,属于虚写。有虚写就要联想到虚实结合的手法。而下阕第一句“春浦渐生迎棹绿”正是实写,这句写词人即将到家,看到了春水和绿草,因而才有下句想象自家小梅长高的景象。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归家之心切。

结句“一年灯火要人归”提到“灯火”,是词人想象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的热闹场景,直抒胸臆,表现词人不畏险阻,定要归家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①不妨员外②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③。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④。

【注】①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②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③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④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压酒囊即代指官俸。

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为口忙”既指谋生糊口,又指因言获罪,语带双关,语言平实而表意丰富。

B. “好竹”句见竹闻香,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也上承“为口忙”,具体形象。

C. “逐客”句以“不妨”写贬谪,大有苦中作乐意,与白居易“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叹不同。

D. “荒唐”“只惭”等语表现了诗人虽遭遇不公而无怨天尤人之意,故有自我解剖之心。

6. 诗歌是怎样围绕“初到黄州”进行构思?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5. D 6. 首联写作者初到黄州的原因,表面上是因为调职,而“为口忙”则是暗示自己是引言获罪,被贬到黄州;颔联写黄州有美味的江鱼和好吃的竹笋,让初到黄州的自己感到欣喜;颈联写自己在黄州所任职务正好与自己被逐的贬官和诗人身份相符;尾联则是诗人的自嘲,来到黄州,自己毫无作为,还有浪费官家的工资。全诗四联都围绕作者初到黄州所写,中心突出,诙谐幽默。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无怨天尤人之意”分析错误。“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最后两句反话正说,绵里藏针,言已贬官还要破费朝廷许多“压酒囊”,“只惭”句有几分无奈。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诗名为《初到黄州》,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作。诗以自嘲口吻开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等老了发现这一生的事业很荒唐。首联点出作者来到黄州的原因。

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则是写出黄州当地的美食,有鲜美的江鱼,还有满山的竹笋。表明作者初到黄州,就欣喜于黄州当地竟有自己喜爱的美食。也与上联“为口忙”相呼应。

颈联“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则是写自己在黄州所任职务。“员外”是指在国家的正式编制之外,而“例作”则是用韩愈作水部员外郎的典故,表明自己在黄州所任职务正好与自己被逐的贬官和诗人身份相符。

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语含自嘲,但又内含心酸。自己因为反对新法而被贬黄州,自然是对当时实行地轰轰烈烈的新法毫无补益,只能在黄州做自己的闲官。

全诗四联都围绕作者初到黄州所写,写出了来黄州的原因,自己对黄州的喜爱以及来黄州担任的职务,中心突出,诙谐幽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清明二首(其二)

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③蹴鞠:踢球。④紫塞:泛指北方。⑤汉主:指唐皇。

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

B. 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语带双关,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身不由己的悲凉酸楚。

C. 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逢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

D. 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8. 本诗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7. C 8. 第四联为眼前实景。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钻木取火,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第五联为想象虚景。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诗人之心禁不住飞到故都。长安的楼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两联一实一虚,一动一静,诗人身处异乡,想念京华欲归故都之情含蓄深婉地表现出来,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错误,尾联写春水也如大雁一样如期回归,茫茫白蘋逢春生长,诗人却无法回归,愁上加愁,并无喜悦之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诗人由上联“蹴鞠”“秋千”等物事巧妙转入对景物的描写,情感也逐级上升到新的高度。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四野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此联为眼前实景动态;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诗人之心禁不住越过千山万水,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都京华。长安的楼阁一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月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诗人想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含蓄深婉,真切动人。诗人到底忘不了社稷和君王。此联为想象虚景静态;

第四联旅雁青枫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第五联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两联虚实结合,可谓构思精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秦楼月·芳菲歇

南宋·向子諲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①。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乾龙节,四月十三日为宋钦宗赵桓诞辰,定名乾龙节。此时钦宗被金人禁闭于五国城的土牢里。

9.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胜春时节,无边烟水,无边山色,词人却因难望故园而伤心,乐景哀情。

B. “伤心切”连用,直抒胸臆,加重了词人内心的悲切,有音调和谐之美。

C. “可堪”起笔,有反问之意,乾龙节现在已成耻辱的象征,难免哀怨悲凉。

D. 本词采用入声韵,特点是短促急藏,对情感的表达能起到推助的作用。

10. 本词构思巧妙,词人用心极深,情感抒发也注意层次,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9. A 10. ①开篇写景,奠定伤心悲凉的感情基调。百花凋零,作者极目眺望家乡,不见一丝倩影,只见苍茫的山水,表达作者山河破碎,不能返回故园的悲切。②下阕开篇“更”字,加深情感,抒写内心更大痛苦。钦宗被俘,国土沦丧,眼中“空”啼血,表达深情不易理解,小朝廷昏昏吾独醒之意,加深悲痛。③结句以景结情,宕开词镜,暮春清晨,词人伫立于残红丛中,迎着晓风,听着杜鹃悲鸣,眼看残月西斜,冷清寂寥,无可奈何,让人肝肠寸断。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胜春时节……乐景哀情”错误。“芳菲歇”不是胜春之景,百花凋零,暮春之景,不是乐景哀情。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构思和情感的能力。

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景象,似实而虚。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不可见,对于一个胸怀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来说,怎能不悲伤痛苦呢?这一句,是词人内心感情的直捷表露。但如果任凭感情的驱使,沿此思路写下去,就未免有一泻无余之病了。词是吟咏性惰的,但最好是诉诸具体的事物。至此,词人笔锋一转,由直而曲,欲吐又休,不言情而转写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词人眼中所见,唯有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这一景象,既是“故园目断”含义的丰富和扩展,又使“伤心切”这一心理活动形象化;同时,无边无际的自然山水,又恰到好处地隐隐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情感的悠远的惆怅。

下阕“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正是这两字把上阕“故园目断伤心切”的感情向前深化了。词人为何春末夏初时节思念故国呢?因为是“更近乾龙节”。乾龙节,是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而此时又是四月,乾龙节又将近,然而此时却是神州动荡,山河易主。词人抚今追昔,怎能忍受得了如此巨变呢?于是万千感触,化为使人不忍卒读的词句:“眼中泪尽空啼血。”这一句,哀怨悲凉,撼人心魄。向子諲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将领,他亲率军民血战数日,终因实力不济而城破。然而词人想当时家亡国破,君辱臣耻,却又回天无力,胸中不禁充塞着极度的愤恨和悲哀。这样深沉难遣的感情郁积胸中,实非“眼中泪尽空啼血”一句不能尽之了。

结句以景结情,宕开词镜,暮春清晨,词人伫立于残红丛中,由人的“空啼血”联想到自然界的子规,感情又进一层。按《秦楼月》词调的要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来,并非是语句的简单重复,而用以引起以下句意。词人因情设景,以“子规声外,晓风残月”这样凄厉萧索的意境结束全词。子规即杜鹃鸟,此词中它表现的已不是离别的愁苦,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了。“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是因情而设景,它以丰富的内蕴,传达出词人心中的无限哀怨,撞击着读者的心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菊①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②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此诗是大观园儿女海棠诗社第二次活动时,林黛玉吟咏之作。②评章:评说、议论,亦借指吟咏。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像诗魔附体似的,从早到晚执着沉迷,绕篱倚石低吟不断。这恰符合所有人的创作经验。

B. 颔联,人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体现了黛玉的才气与潇洒。

C. 颈联,“素怨”即秋怨,“秋心”即“愁”,两词互文,写出了黛玉无人理解的苦闷与自怨自怜的性格。

D. 尾联,写自从品评菊花之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千年以来一直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12. 本诗构思独特,不落俗套。题为“咏菊”,正文不着一“菊”字,却能处处体现“咏菊”主题,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1. D 12. 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一是妙用衬托手法,先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然后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二是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千年以来一直受到了人们的赞扬”错误,诗句意思是菊花自从经过陶渊明的品评后,高尚的品格一直被人称道。据此看出其志向高洁,借陶渊明的典故既表达了对菊花高风亮节的赞美,也是黛玉的自我精神写照。不是赞扬陶渊明。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妙用衬托手法。“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以吟诗之人的感受和动作来侧面烘托菊之迷人;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以霜与月来衬托菊的丰姿和神韵。

用典。“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用典,以陶渊明事,突出菊的高洁风骨。

可见本诗与一般的咏物诗不同,本诗并未直接状菊,而重点刻画咏菊之人,构思巧妙,写法独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①?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②。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①河汉:银河。②昆仑、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用清风无力来衬托暑旱之甚,酷热难当,紧扣诗题中的“苦”字。

B. 颔联把“人已惧”与“天不惜”形成对比,暗含对老天爷怨恨之情。

C. 颈联所写“昆仑雪”“蓬莱寒”,体现了诗人身不能至的苦闷与无奈。

D. 诗人最后尽情抒发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显示了其博大的胸襟。

14. 有人评价此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充满丰富的浪漫主义色彩”,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3. C 14. ①首联将清风、热、落日拟人化,清风无力屠热,落日着翅飞上山,生动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②颔联使用反问的方式,指斥上天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形象地表达了对上天的怨恨、无奈的情绪。③后两联由实转虚,由人间苦热联想到“有积雪、常遗寒”的仙境,表达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情怀。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体现了诗人身不能至的苦闷与无奈”错。颈联“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意思是高高的昆仑山有常年不化的积雪,遥远的蓬莱岛有永不消失的清凉,其中的“昆仑雪”“蓬莱寒”是人们心目中无暑旱酷热之苦的理想化的清凉世界,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与愿望。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①首联“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意思是清风没有力量驱赶暑天的炎热,那西坠的太阳仿佛生了翅膀,飞旋在山头,不肯下降。据此看出,将清风、热、落日拟人化,清风无力屠热,落日着翅飞上山,生动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

②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意思是人们个个担心这样干旱江湖大海都要枯竭,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据此看出,使用反问的方式,指斥上天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形象地表达了对上天的怨恨、无奈的情绪。

③后两联“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意思是高高的昆仑山有常年不化的积雪,遥远的蓬莱岛有永不消失的清凉。我不能够携带天下人一起去避暑,又怎能忍心独自一个,到那儿去逍遥徜徉?据此看出,诗人由“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据此看出,由实转虚,由人间苦热联想到“有积雪、常遗寒”的仙境,表达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情怀。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初夏游张园

(宋)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下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诗中,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口日晴”好天气,诗人泛溪而行,溪尽舍舟登岸。然而山路难行,“却”字道出其美中不足。

B. 山路上,绿树荫浓,鹂啼悦耳,毫不逊色水路风景,“添得”二字暗示兴致犹浓。

C. 戴诗中,小鸭不管水深水浅,在水塘自由自在游乐。后句中“半”字用得精妙,描写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至为准确。

D. 游了东园游西园,“醉”字状写诗人欢饮至醉的情态,流露诗人游园的畅快惬意。

16. 两诗都体现了生活的意趣,但构思剪裁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曾诗:①先写出行天气、出行路线,再写初夏宜人风光。②选取“绿阴”“鹂声”等意象,描写山路宁静而又有生机;“添得”一词不点情感而诗人愉悦心情跃然纸上,极富有生活韵味。戴诗:①先写小鸭戏水欢快热闹景象,再写诗人游园生活场景。②选取“载酒”“醉酒”“摘枇杷”等动作细节,直接状写诗人兴奋满足心理,栩栩如生又意趣盎然。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道出其美中不足”错误。“却”,有“还”“再”的意思,写出诗人高涨的游兴。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选材构思的能力。

曾诗:

从构思上看,此诗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从剪裁上看,诗人选取选取“绿阴”“鹂声”等意象,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描写山路宁静而又有生机;“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戴诗:

从构思上看,此诗第一句写小鸭戏水欢快热闹景象,第三四句描写了果农丰收欢乐的生活情景。

从剪裁上看,诗歌前两句里,通过“乳鸭”“熟梅”等景物,逼真地描绘了初夏的景致,读后使人感到真实生动;诗歌后两句,选取“载酒”“醉酒”“摘枇杷”等动作细节,直接状写诗人兴奋满足心理,栩栩如生又意趣盎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7.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柳、薰草点缀着春光丽景,候馆、征辔透视了行人漂泊,以春景写羁旅,以乐景衬离愁,起到离愁倍增的效果。

B. 本词善用叠词,“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不仅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而且与“迢迢春水”一脉相承。

C. 本词以“春水”喻离愁,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

D. 末两句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与李白送别友人时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情景相似。

18. 金圣叹先生评价此词“构思极妙”,请结合本词来分析。

【答案】17. C 18. ①本词上片写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融合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

②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想像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

③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均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悠然神会”错误,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愁情而想到春水,是因情设景,景是虚写,并非即景设喻。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构思艺术的能力。

词上片先写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这是远行之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而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这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后两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由丽景转入离情,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

下片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想像闺中少妇登楼远望,泪水涟涟。结尾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此词上阕写陌上游子,下阕写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整首词既写游子自己所见所感,又写游子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这是运用对写,两处着笔,层层递进,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子·芳草长川

冯延巳

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

风微烟淡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19.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伤离惜别之词,起笔两句交代了离别的季节和离别的地点。

B. “归鸿飞”一句,词人以“归鸿”这一形象,比喻远行而去的“行人”,含义深婉。

C. 最后一句“夕阳天”以景结情,一个“天”字,把画面由夕阳扩大到整个长天,使词人的悲伤之情似乎一下子就充塞于整个天地之间。

D. 这首词在描写上亦情亦景,情景交融,以哀景衬哀情,表达了送别之人的惆怅情怀。

20.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颇具匠心,着力写出了“景”和“情”的变化,请结合诗词简要分析。

【答案】19. D 20. ①从“柳映”的晴天到“萧然”的阵雨,再到雨后的“夕阳”,写出了天气及时间的变化。②从离别之地的“桥下路”到“行人去”的“碧山边”,再到“芳草长川”的“隔岸马嘶何处”,写出了行人由近及远的位置变化。③从首两句所写离别时刻的不舍,到次三句写分别后的寂寞情怀,最后三句写在行人走远之后的内心极度伤感,写出了送别之人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以哀景衬哀情”错。开头“芳草长川”“柳映危桥”两句写春日美景,是以乐景衬哀情。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柳映危桥桥下路”“风微烟淡雨萧然”“夕阳天”可知,从“柳映”的晴天到“萧然”的阵雨,再到雨后的“夕阳”,写出了天气及时间的变化。

由“柳映危桥桥下路”可知,从离别之地为“桥下路”,再到到“行人去,碧山边”,再到“芳草长川”的“隔岸马嘶何处”,写出了行人由近及远的位置变化。

从首两句“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所写离别时刻的不舍,到“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写分别后的寂寞情怀,最后三句“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写在行人走远之后的内心极度伤感。全词写出了送别之人感情逐步深化的过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闾祠①

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①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

2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遥看江流蜿蜒,远山逶迤,然后将目光收回,看到三闾祠萧条冷落,背城而立,荒芜寂寥。

B. 颔联写屈原作为一个忠贞爱国之士,竟被庸人嫉妒,表面上是对屈原的劝慰之辞,实则蕴涵了更为深广的悲愤及对诗人无限的同情。

C. 颈联先用反问语气,强烈地表现了屈原深挚的爱国情感,接着写出至今逢年过节,楚地的人们仍要怀着祟敬之情祭祀屈原,表达无尽哀思。

D. 尾联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湘兰沅芷以人的情感,表现楚地的风物人情对屈原的深切怀念,凸显屈原孤高伟岸的灵魂和故国之思。

22.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21. D 22. ①开头以写景生发,荒凉景物触动诗人遐思,诗人由眼前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中间两联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②尾联则与首联相呼应,面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情回到景,虚实结合。③整首诗由景到情,又回归到景,最后以想象的场景作结,结构圆合,情感自然流转,情韵悠长。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尾联运用拟人修辞”错误。“想见吟魂自往来”的不是湘兰沅芷,而是诗人。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

此题考查的重点是“构思之妙”,不仅仅是情景结合的手法。

这首诗首联写景,诗人伫立平旷辽阔的楚国旧地,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诗人面对荒芜寂寥的眼前风物不禁感慨万端,一种黍离之悲油然而生。

颔联触景兴怀,诗人由眼前之景自然地联想起屈原的平生遭际,写对屈原的劝慰之辞,蕴含了悲愤及同情。

颈联正面抒写对屈原的沉痛惋惜之情。

尾联仍回到现实的景物中来,并以想象作结。

全诗由景到情,又回归到景,最后以想象的场景作结,结构圆合,风格沉郁清幽,笔力曲折,言议透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渔浦潭

唐 孟浩然

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

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拔。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

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①。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②。

注释:①流沫:浪花。②豁:敞亮。

23. 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

A. 《古诗源》B. 《古诗十九首》

C. 《唐宋词举要》D. 《唐人近体诗选》

24. 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 雄深刚健B. 纤巧秾丽C. 高古淡远D. 清新生动

25. 诗歌围绕诗题中“早”字构思 极具匠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答案】23. A 24. D

25. 诗歌扣住“早”字,先写晴日早发渔浦潭情景,东旭光芒,渚禽惊鸣,渔家早出劳作;接着写江行所见,日出江阔水明,女子浣洗,饮猿,鱼獭;最后点明“无闷”的心态,更以“晴景豁”照应开篇,在完整结构的同时,表现出诗人积极开朗的精神风貌。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这是一首古体诗,不是词,也不是近体诗,排除CD;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十九首诗的统称,此诗为唐代孟浩然创作,排除B。

故选A。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诗歌所写江景开朗,物色清美,鸟兽得时,“照影弄流沫”“饮水畏惊猿”等句语言生动。

故选D。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

诗的前四句写晴日早发渔浦潭情景。起首两句描写早晨旭日东照,射出一片光芒。沙洲上的水鸟波惊起,嘈嘈杂杂地啼叫连片,渔浦潭的早晨生机焕发的景象。“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拔”这两句由开头二句过渡而来,紧接着写诗人尚在睡中,被船外水禽噪聒声唤起,继而又听到了浆声,知道已从渔浦潭开船了。

以下六句写江上行船所见秀美景色。红日照江,晨雾消散,呈现在视界中的是一条宽阔的大江。“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这两句写江岸之景。但是,最引起诗人注意的是江边女子浣洗的情景。江边的少女,贪睡迟起,如今正在水边洗激梳妆,嘻戏笑闹,弄的水花四溅,倩影映江,摇曳生姿,好不动人。“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江水悠碧,两岸青苍,猿清晨起来刭江边饮水,见到船来了,边饮边看,露出惊惶的神色。偶尔,还能看到水獭在水中捕鱼捉食。

最后,诗人为了更进一步地传达出自己行舟江上,沿流观景而带来之舒畅襟怀,特意再加一笔,吟出“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表达自己愉悦心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