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重用过的5大汉臣,不仅善终且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们都是谁?

郭嘉聊健康 2024-04-23 05:27:05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创始人是女真族,也被称为满族。

在清朝的官僚体系中,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利益,更愿意安排满人作为大臣。

然而,纵观清朝300多年的历史,也有一些例外。

比如说,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就不局限于女真族,而是大胆启用了一些汉族官员,并赋予他们重要的职务。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那些得康熙重用的汉臣们。

一、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

在康熙年间,朝廷中其实有两个人都叫同一个名字——于成龙。

不过他们二人的字有些差别,一个字北溟,一个字振甲。

两位名叫于成龙的官员因为相似的经历和卓越的政绩,经常被误认为是同一人。

甚至在一些历史记载中都未能幸免,闹出了不少笑话。

这两位于成龙,虽然都是康熙时期的得力干将,但是当官的时间并不一样。

一个生活在康熙初年,另一个则在康熙晚期崭露头角。

尽管时间上一前一后,但他们的仕途轨迹、官位升迁以及所取得的政绩却颇为相似。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于成龙是字北溟的那位,即被后世尊称为“大于成龙”的于北溟。

字振甲的于成龙则被称为“小于成龙”。

尽管二人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康熙皇帝只亲赞大于成龙为“天下廉吏第一”,足以见得大于成龙在康熙心目中地位。

于成龙,出生于明朝末年,他的早年求学之路颇为坎坷。

在崇祯年间,他便怀着满腔热血参加了科举考试。

然而,在乡试前夕,他亲眼目睹了考官收受贿赂的嘴脸,这使得年轻气盛的于成龙义愤填膺。

他毫不畏惧地在试卷上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的本意是期望以此唤起朝廷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改革,但是考官肯定不会开心的。

结果他的名字并未出现在中榜名单上,清朝建立后,于成龙并未放弃对科举的执着追求。

他多次参加乡试,但每次都未能突破这一关卡,直到中年时期才踏入了国子监的大门。

44岁时被朝廷任命为广西罗城县令,并开始了自己长达十几年的为官生涯。

广西罗城条件恶劣,饱经战火,时时还有匪盗,前两任县令跑了一个,死了一个。

于成龙初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这里,于成龙一干就是三年。

为了提高罗城的经济,他招募流民定居以恢复生产,经常就是呆在田间地头,对于新入驻的农家亲自上门欢迎。

他誓死抵御盗匪,甚至连枕头底下都放着刀枪。

离开罗城时,百姓依依不舍呼号送行,说于成龙是青天第一人。

就这样,为官清廉的于成龙被康熙帝注意到了,并一路做到了两江总督。

但不得不承认,清王朝初建,皇帝渴求英才以巩固国基,康熙帝又是一代明君,这才为于成龙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传闻中,身为两江总督的于成龙生活简朴至极,连基本的肉食都难以享用。

日常以青菜为食,故江南百姓都叫他“于青菜”。

看似嘲笑,实则是赞美他的清廉与奉献。

康熙二十三年,于北溟病逝在任上,年仅68岁,但放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也算是长寿之人。

二、治河能臣靳辅

相信大家一定看过热播剧《天下长河》吧。

该部剧讲述了康熙帝为治愈黄河水患,力排众议提拔陈潢、靳辅两位治水名臣的真实历史故事。

最终平定河患,留下了让后世为之称道的丰功伟绩。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靳辅的故事,靳辅,清代名臣、贤臣。

在翰林做过编修,做过内阁中书、兵部员外郎、通政使司右通政、国史院学士,唯独没有做过与水利工程相关的工作。

不过康熙帝还是提拔靳辅,让他担任了河道总督的要职,负责治理黄河水患。

当时,靳辅刚上任,一大批不和谐的声音就发出了,“他能做好吗?”“靳辅懂治水吗?”

而且当时不管是黄河、淮河还是运河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朝廷上下这么多的官员都束手无策,没有治河经验的靳辅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吗?

事实上,靳辅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在位期间他亲自勘察河道,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

他通过实地考察,深入探究了淮河水患的起因和规律,据此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治理策略。

在他的英明领导下,淮河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水患得到了有力遏制,民众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

后来由于小人作祟,靳辅被革职。直到康熙三十一年,才重新被启用,尽管此时的靳辅已经60多岁了,身体早就不行了。

但为了造福百姓,靳辅辛苦劳作,提出了很多治河的宝贵建议。

可惜的是,几个月之后,靳辅就因病去世了,终年60岁。

靳辅去世后,康熙下旨在黄河岸边为靳辅修建祠堂,供后人供奉祭奠。

三、施琅

施琅,这位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起初并非满清的臣子,而是郑成功麾下的一位勇猛战将。

他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农民家庭,父亲施大宣因其乐善好施而享有盛誉。

施琅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学习兵法并展现出有勇有谋的特质。

年仅17岁,他便成为明将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的部将,多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后期的施琅与郑成功出现分歧,施琅的父亲以及弟弟全都被杀。

施琅对郑成功恨之入骨,降清与郑成功为敌。

后来,姚启圣向康熙极力推荐施琅,最终打动了康熙。

康熙派施琅做福建水师提督,而在收复台湾中,施琅也被赋予了重任。

康熙二十二年,在澎湖海战中,施琅及其军队大败郑氏水师,成功收复了台湾。

这一辉煌战绩使施琅成为朝廷的大功臣,名留青史。

施琅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逝世,终年76岁,并得到了康熙帝的崇高赞誉和厚葬,谥号“襄庄”,并赠予太子少傅衔。

四、姚启圣

姚启圣是清朝康熙皇帝统治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在收复台湾的程中,他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帮助施琅一举收复台湾。

康熙二年,姚启圣入朝为官,担任广东香山知县,但由于允许商人在海上进行贸易,从而被罢免官职。

但是被罢官之后的姚启圣也没有气馁,反而利用自己在经商方面的天赋,在广东经商为生,并且干的有模有样,堪称做生意的好手。

康熙十三年,姚启圣劝降耿精忠,使平民免受战乱之苦立下大功,升任为福建布政使。

担任福建布政使期间,姚启圣就已经想到收复台湾之类的事情了。

他觉得既然要收复台湾,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然后趁其不备,一举拿下。

但想要攻下台湾,必须得依靠水战,所以姚启圣想着找一个熟悉水战的将领。

想了三天三夜,姚启圣想到了施琅。

当时,施琅也恰好跟原东家闹别扭,于是姚启圣力劝施琅为朝廷效力,并向朝廷举荐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带领福建水师,练习水上操法。

后来,姚启圣又下令沿海居民向内陆迁徙,放弃海边的良田渔船,同时送田免税,对居民加以补偿,切断了台湾的供给链。

而施琅率领福建水师与台湾水师分别作战于澎湖、台湾本岛,都获得了胜利,终于收复了台湾。

姚启圣官至总督以后,深知官场的尔虞我诈,伴君如伴虎,但他还是舍不得离开官场,所以他就故意犯错,导致他的官越做越小。

也避免了历史上出现很多次的“功高震主”而导致最后下场悲凉的状况。

五、周培公

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为康熙王朝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的过程中,周培公不仅成功解除了朝廷面临的重大威胁。

更巧妙地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势力,为康熙王朝边境的稳定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即便在赋闲家中之后,周培公依然心怀国家,密切关注朝廷政事,渴望再次为国效力。

当得知边境再度发生叛乱时,他毫不犹豫地赶写平叛“条呈”并亲自送往京城。

这份忠诚和责任心最终打动了康熙帝,使他再次得到重用,担任盛京提督,负责戍守边疆。

康熙帝对周培公的信任不仅体现在他的任命上,更体现在平定边疆叛乱等重大事务上的依赖。

作为一位汉臣,能够得到如此深厚的信任,实属不易。

周培公于1701年去世,终年69岁,在古代已算上是高龄了。

这五位汉臣,在康熙帝的明智领导下,各自发挥所长,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不仅在政治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更以其清廉、公正征服人心。

他们几人,均得善终,也算是古代中的长寿之人了。他们的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代代传承。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请在下面留言吧!

0 阅读: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