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乳腺癌,如何预防骨转移?影响骨转移预后的因素有哪些?

欣欣看健康 2024-05-05 09:42:43

乳腺癌是女性所面临的最为普遍的恶性肿瘤之一。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早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高达83.2%,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乳腺癌治疗的显著效果与良好预后。

早期乳腺癌?没有远处扩散、或者不是复发的情况均划归为早期乳腺癌。

然而,当乳腺癌细胞扩散至骨骼,即发生骨转移时,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生存期限会显著下降。因此,如何有效预防乳腺癌细胞扩散至骨骼,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乳腺癌骨转移途径、形式

​乳腺癌骨转移主要途径有两种:血液转移和淋巴转移。其中,血液转移是最主要的途径。

♦️癌细胞通过肺循环、动脉循环进入骨骼系统,在骨骼某一部位停留下来、发芽并生长,这是乳腺癌骨转移的主要方式。

♦️乳腺癌细胞还可能先侵入肋间静脉再到脊椎前静脉丛,然后直接到达颈椎、肋骨、颅骨等处,也可能逆流到盆腔内引起骨盆等处的转移。

乳腺癌骨转移多以溶骨的形式出现。在骨转移的过程中,乳腺癌细胞会破坏骨骼的正常结构,骨骼变得脆弱,易于发生骨折。X线检查时可见癌灶呈不规则的骨质破坏,➡️类似虫噬样改变。成骨性骨转移、或溶骨成骨混合性要少一些。

规范化治疗是预防骨转移的基础

乳腺癌规范化治疗,根据肿瘤分期、生物学特性等因素,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规范化治疗涵盖手术时机、辅助放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等问题,通过规范化治疗,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乳腺癌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也包括骨转移风险。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当中,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占70%以上的比例,这类患者除了接受放化疗外,内分泌治疗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患者体内的激素水平,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然而,内分泌治疗战线很长,不良反应也不少,如潮热、骨质疏松等,患者能否坚持治疗?药物强度够不够?要不要延长治疗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治疗效果,继而影响复发、转移风险。

骨改良药物的应用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推荐:

激素受体阳性、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包括人工绝经的患者,在完成术后标准辅助治疗之后,采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特别是唑来膦酸,能有效降低复发转移和远处转移的风险,包括骨转移的风险。然而,对于⚠️激素受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目前大家意见不统一。

建议在术后3个月内或辅助化疗结束2个月内开始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推荐的用药方案有两种:一是每次4mg,每3-4周进行一次静脉注射,持续3年;二是每次4mg,每6个月进行一次静脉注射,持续2年。

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地舒单能够降低乳腺癌复发转移风险,⚠️不推荐预防性用药。

颌骨坏死的风险

颌骨坏死是骨改良药物、唑来膦酸最严重的并发症,下颌骨发生率高于上颌骨。

颌骨坏死发生率是多少?

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统计数据。我们国家有一项规模较大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三年内使用唑来膦酸的患者中,颌骨坏死率约为0.6%,这个数字相对较低。也有一些研究显示,患者带瘤的状态下,颌骨坏死的发生率可能达到1%-10%,这就非常高了。

大体上,颌骨坏死的发生率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使用剂量的增加而上升。

应对颌骨坏死,注意口腔卫生,尽量避免口腔手术,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若已经出现颌骨坏死,根据具体情况相应治疗,比如应用抗生素、进行清创等。

改善骨质疏松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已显示,治疗骨质疏松对预防乳腺癌骨转移有一定的作用。通过治疗骨质疏松,可以有效地改善骨骼的微环境,从而降低乳腺癌细胞在骨骼中的生长速度。更重要的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有助于调整骨代谢平衡,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在骨骼中的增殖和扩散。

骨转移预后的影响因素

♦️内脏转移情况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若伴有内脏转移,其生存率会明显降低。

♦️骨相关事件

患者若发生骨相关事件,比如骨折,其预后通常较差,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及时干预和治疗这些事件对于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转移部位

乳腺癌骨转移最常发生于脊柱部位。由于椎体转移可能引发如脊髓压迫等严重并发症,相较于其他部位,椎体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可能导致5年生存率降低25%。相比之下,肋骨、骨盆、肩胛骨、颅骨、肱骨和肢端骨等部位的预后相对较好。

♦️转移数目

多发骨转移的预后通常较单发骨转移更差。

♦️其他因素

年龄小于40岁、肿瘤负荷高、原发病灶分期晚的骨转移患者预后要差一些。淋巴结转移数小于10个、术后无病生存期大于3年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单纯骨转移的良好预后因素。

1 阅读: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