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药》:文化的专制下,民众的奴性、愚昧、无知、麻木

颜威说历史 2024-03-13 17:15:18
《药》

《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6卷第5号,后来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之中。《药》是鲁迅在继《狂人日记》《孔乙己》之后,创作的第3篇白话小说。小说通过华老栓为儿子华小栓买药,反映出了当时民众的愚昧无知、麻木无情,揭示出国民性。

《药》这篇小说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买药、吃药、茶馆闲聊、坟场祭拜。买药描写的是一个秋天的黎明时分,华老栓为医治儿子小栓的病,带着家里所有积蓄到刑场买“人血馒头”。由他在路上及刑场的见闻和举动,表现看客们的无聊,刽子手康大叔的贪婪、粗暴、骄横以及华老栓恐惧而又怀有希望的心理和怯懦善良而又愚昧的个性。

吃药写华老栓和华大妈把人血馒头用荷叶包上烤焦让华小栓吃下去,吃完后他们又迫切的期待奇迹发生。

茶馆闲聊写天亮后众茶客聚到茶馆喝茶聊天,通过康大叔的显摆卖弄及众茶客的应和交代出被杀的是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他因为参加反对清政府的革命活动被自家伯父夏三爷告官而被捕,在牢狱还要劝牢头“造反”,所以被众茶客认为是“疯了”。

坟场祭拜也就是故事的结局,而故事的结局就是“人血馒头”并没有治好华小栓的痨病,他死后和被杀的夏瑜都被埋进了城西关的乱坟地。第二年清明,华大妈和夏四奶奶都来为自己儿子上坟,碰到了一起。故事结束。

在《药》这个故事中,鲁迅揭示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让我们看到了专制社会中,民众的奴性、愚昧、无知、麻木。

文化的专制下,民众的奴性、愚昧、无知、麻木

在一个专制的社会中,实行的是思想管控、文化专制和意识形态的控制。这种社会中,民众根本没有独立的思想,不会独立思考。他们早已熟悉了大一统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熟悉了一种声音,一种表达,一种思考,一种学问,一种意识。养成了服从、顺从的集体无意识。根本不需要想,也不需要思,只需要照办就行了。

而且在统治者看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只需要让他们做,服从,至于为什么呢?则不需要知道,这不是他们该知道的。

其次,专制的高压统治下,一切不利于统治和有损国家的言论都被屏蔽,而一切赞美、歌颂都被无限的传播。善于灌输和洗脑,在长期的灌输和洗脑中,民众的自尊心、自信心高涨,他们对生活的社会和时代充满了无比的自豪感。哪怕是生活在奴役中,他们也认为自己的社会是世界上最好的社会。谎言重复一千遍便成真理,它可以轻易洗脑,形成公众舆论或集体记忆,甚至变身为纲领。

最后,长期的专制和封闭的环境使得国人早已养成了“坐井观天”的心态,民众在专制统治者构建的封闭环境中,自高自大、固步自封,总以为自己掌握了宇宙的一切真理,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文明的终点,人类的终极目标等等。

所以鲁迅就说,暴君的臣民比暴君更恐怖,一旦统治掌握了这种力量,他们不用出手,只需要稍微操控一下这种“群力”就可以将异见者消弭于无形之中。

多数人的暴政比君主专制更为可怕,多数人只认为自己站在真理的高度,对异见者进行残酷打击,因为“没有一个君主能像既有权立法又有权执法的多数人这样专制到可以总揽一切社会权力和打败其反对者的地步,而且,国王只拥有一项物质力量,这项力量仅能影响人民的行动,而触及不了人民的灵魂。但是,多数人既拥有物质力量又拥有精神力量,这两项力量合在一起,既能影响人民的行动,又能触及人民的灵魂,既能消弭动乱于已现,又能防止动乱于预谋。”

对此,鲁迅是有深刻认识的,同时,他还发现,民众一方面表现出对强权的敬畏,对权力的崇拜,对高压统治的恐惧和惧怕,群众喜欢的英雄,永远像个凯撒。他的权杖吸引着他们,他的权力威慑着他们,他的利剑让他们心怀敬畏。

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同样的弱者,他们却表现出了高高在上,威风八面。所以他们的目标永远对付的是弱者,而不是强者。面对专制,强权,他们避而不见,但是对于弱者却异常的兴奋和积极,甚至站在“民族大义”“爱国”等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对一切跟有着自己不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人和事进行攻击。

群众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欺软怕硬,奴性、愚昧、无知、麻木,鲁迅在当年就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我们变了吗,从来就没有变化,国民还是那个国民。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呐喊·药》

田建民、李梁.启蒙的反思和心志的表达——重读鲁迅白话小说《药》

3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