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毛姆的《面纱》:揭示出了专制统治下民众的愚昧和麻木

颜威说历史 2024-03-28 16:46:41
毛姆

毛姆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月亮和六便士》《刀锋》《人性的枷锁》《面纱》。他是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也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面纱》

《面纱》发表于1925年,是毛姆根据自己于1919—1920年游历中国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的。是毛姆最具特色的一部作品代表作品,也是毛姆的第一部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才完成的长篇小说,是他唯一一部以故事情节而不是以人物形象为契机发展而成的小说。

故事的主角凯蒂容貌娇美,是一位富家千金,虽然凯蒂不愁吃喝,可惜长期处于无法追求自由、被动听从母亲和丈夫的各种安排的困境之中。她的母亲是一个十分强势的人,一直有着封建大家长式的思想和做派。

她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一直希望靠自己的人脉来帮助自己的丈夫成为一位名律师,但她的丈夫事业上一直没有太大起色和成就,可以说是毫无建树。对此,她很失望。为了家庭日后的发展,她将目光投在了女儿——凯蒂的婚姻上,希望借由女儿凯蒂的婚姻来改善家庭的情况。

凯蒂此时也很矛盾,她一边想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但是个人无奈摆脱家庭的控制。陷入深思的她最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接受了母亲的安排,嫁给了她并不喜欢的瓦尔特。

瓦尔特是一位医生,性格有点古板,沉闷、内敛,不善言谈,一心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而凯蒂则是活泼、奔放,性格上的差异让二者根本无法交流、沟通,婚姻的间隙也越来越大。其实瓦尔特知道凯蒂之所以选择,无非是为了摆脱家庭的控制。

巨大心理和现实的落差的凯蒂最终还是背叛了瓦尔特。面对妻子的背叛,瓦尔特非常失落,他不理解妻子凯蒂。随后瓦尔特决定离开伤心地,他申请来到了中国南方一个梅潭府的小镇。凯蒂其实也很自责,她毫无犹豫的跟着丈夫瓦尔特来到了梅潭府。

也就是在这里,凯蒂实际上完成了自己内心的救赎。在中国南方生活的那段岁月,特别是在修道院做义工的时候,凯蒂亲眼目睹无私奉献的修女冒着极大危险照顾病人,这让她开始为过去愚昧、自私、浅薄和短视的自己感到羞愧。做义工的充实生活,使凯蒂收获了成就感,填补了她内心的空虚,也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丈夫瓦尔特。

故事的最后,丈夫瓦尔特不幸感染瘟疫去世。丈夫瓦尔特去世后,有身孕的凯蒂回到了英国。再次回到英国的凯蒂,似乎发生了变化,此时大家都对她改变了印象,把她当作英雄。凯蒂就算跟旧情人重遇,直接拒绝了旧情人的引诱,跟着父亲去了哈马群岛。

毛姆的《面纱》其实向我们揭开了那个时代,那个专制社会的神秘面纱。尽管毛姆来这里后,这里已经发生了大革命,但是大革命并没有改变神秘,整个社会的内核依旧是专制的,权力高度的垄断。只不过以前是君主专制,现在是军阀专制。

权力高度垄断,整个社会充满了不透明,暗箱操作。在高压统治,剥削、压迫和奴役下,民众依旧愚昧无知、麻木无情。

对专制统治下民众愚昧和麻木的隐喻

那时,在那片大地上,国民依旧做着昔日帝国的遗梦。尽管毛姆对历史古韵和古老文明怀有一颗真诚的热爱之心,但当他置身于现实社会时,神秘辉煌的古国从想象的高阁之上坠落,昔日文明富饶的帝国形象在毛姆心中一落千丈。

尤其是他们来到梅潭府时,映入眼帘的是垃圾堆积如山,散发出阵阵恶臭,“残酷的、突如其来的死神正在它弯弯曲曲的街巷里肆虐”,一群穿着破烂衣服的苦役,抬着一口棺材,行色匆匆;坟丘遍野,散布在山坡之上,杂乱簇拥灰蒙蒙的城市仿佛与世隔绝,被疯子扼住咽喉而在瘟疫“恶毒的魔爪下残喘”。

毛姆对我们灿烂辉煌的古典文明的探寻,在揭开面纱看到民生凋敝的状态后戛然而止,转而呈现出专制社会中的生存图景。

那里的文明还没有跳出古老文明的圈子,社会依旧在兜兜转转,王朝频繁更迭,但每次都是走老路,唱老调子,换汤不换药。总是在专制的怪圈里出不来,跨入自由和法治的文明总是难产。

那里的民众没有任何平等、法治和自由,依旧生活在一个人治的社会中,等级社会中,权力呈现出了高度的垄断。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使得权力来源于上级而人民,官吏的社会治理充满了任性、武断、野蛮、粗放和暴力。

统治自然是高压的,剥削,敲骨吸髓的压榨,民众依旧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思想没有任何进步,文化没有任何的前进。愚昧无知,麻木无情,成为国民性的基调。

本文参考文献:

毛姆.《面纱》

刘媛.《面纱》中凯蒂的觉醒与救赎

2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