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鲁迅的《狂人日记》:一代又一代,到底要推到什么时候?

颜威说历史 2024-03-20 16:43:08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文集。这是一篇意识流类型的寓言式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的名篇。

“狂人”本为一个善良人,在未认识到这个社会的本质之前,家人可包容相处,他也可算是一个“正常人”。然而,在回乡以后,无论是那“赵家狗”“古久先生”,还是家人兄弟,他们都异类的眼神看着他。在家庭里,除了死去的妹妹,“我”的年龄最小。母亲、哥哥都参与了“吃人”的过程,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放过。

此时,“狂人”开始醒悟,原来这个世界到处都是人吃人,即使最亲的兄弟、亲人都互相分食,封建专制社会的残酷可见一斑。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几千年了,从文明诞生伊始,吃人的局面竟无丝毫改变,怪不得说“这历史没有年代”了。“这历史没有年代”,这社会血淋淋的“吃人”的面貌,当下在狂人的世界里仍未绝断。

这时候他希望能够在这个世界看到“真的人”,但一切都茫然无序。只要思想未启蒙,文明没有前进,我们依然处于专制的命运轮回之中,压迫、剥削、奴役就会一直存在,周而复始,逃不出这“吃人”的社会。

在这个发现之后,经历了惊讶、恐惧、不安,便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声音。鲁迅自知无力看到这个社会的变化,于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的努力改变这些不合理。

从这可以看出,鲁迅十分无奈,他认为有生之年看不到什么改观,只能让下一代来实现。但是一代又一代,何时才能实现呢?

一代又一代,到底要推到什么时候?

下一代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他们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代如何。见识决定命运,父母的见识决定大部分孩子的命运,上一代的见识决定了下一代的命运。如果我们要大致判断下一代会怎么样,其实看看我们自己就知道。

任何时代我们都不乏觉醒者,比如鲁迅他自己,但是这些觉醒者占比太低,他们或者逃离,或者改变自己,或者被挤压到社会边缘,遭到排挤。

所以说,鲁迅寄希望下一代,也是他们上一代人说下一代就会好了。正因为我们一直走不出原地打转的怪圈,逃不出专制的历史宿命,改变不了做奴隶的命运。每次王朝更迭,总是一个轮回。新社会取代旧社会,新制度取代旧制度,还是新主子取代旧主子。新主子根本不愿意废去旧制度,旧规则,或者打着新旗号,实际上还是复辟,还是唱老调子。一直延续的还是专制,还是垄断权力,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还是一个人高高在上,除此之外,都是臣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任何时候,总有人想复辟,比如袁世凯,比如张勋之流。可以看出根深蒂固的专制和民众的奴性思维。

兜兜转转回到原地,专制的鬼打墙闭环出不来,社会上挣脱不了以邻为壑的丛林状态。归根到底,遇到问题、遇到事情,我们总是不会从自身找原因,总想推到下一代,以为下一代肯定比我们这一代人要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我们之所以往下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自身的国民性,我们总是高高在上、自高自大,不愿意去面对,不愿意去改变,不愿意承认事实,不愿意打破秩序。总是拖延,往后推,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他们总会实现了。说白了,还是一代人想活在我们的小日子中,不愿意去改变,因为改变难免打破旧秩序,旧规则,而这是万万不能的。

既然我们是这种国民性,不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还能寄希望下一代什么呢?所以延续下去的依然是专制,依然是垄断的权力,依然是主奴,依然是麻木不仁、冷漠无情和看客。什么时候,我们这一代学会像个正常人这样看自己和看世界了,或许我们的下一代推进才有希望。

而这正是鲁迅看到的结果,所以他才说,“救救孩子吧”,无非是让我们自己救自己,只有自己觉悟了,下一代,也就是孩子们才有救,而我们自己都是愚昧麻木的,那么,孩子们怎么会觉醒呢?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呐喊·狂人日记》

孙郁.与幼小者之真言——《狂人日记》的副题及其他

15 阅读:87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