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逃港时,遭“海匪”鸣枪逼停,船长陷入绝望,何却镇定道:告诉他们何香凝在船上

如冬评社会 2024-05-12 19:07:24

何香凝逃港时,遭“海匪”鸣枪逼停,船长陷入绝望,何却镇定道:告诉他们何香凝在船上,要劫就来。 1941年12月8日,一天将尽,夜色渐浓。香港的街道上行人稀少,偶尔有几个急促的脚步声,匆匆掠过昏暗的路灯。何香凝站在窗边,眼前的香港岛已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不久前,日军偷袭了这座城市,许多滞留的知名人士,包括何香凝,都未能及时离开。街上的气氛变得极为紧张,日军禁止市民随意行动,任何小心翼翼的动作都可能引起悲剧。 何香凝的家藏在一片偏僻的角落,尚未被日军发现。尽管如此,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了不确定和恐惧。在这种情况下,何香凝选择了以绘画来消磨时间,暂时从外界的纷扰中抽离出来。她的笔触在纸上划过,似乎每一笔都带着她的坚强和不屈。 就在何香凝沉浸于画作的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嘈杂声打破了寂静,紧接着是猛烈的敲门声。心中虽然早有准备,但何香凝还是被这突然的来访所惊动。她缓缓走向门口,深呼一口气,然后开门。门外站着的是几名日军士兵,武装到牙齿。 何香凝镇定自若地面对着他们。日军小队长审视着她的家,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犹豫。何香凝机智地以日语回答了小队长的提问,告诉他这房子的主人已经离开。小队长听了她流利的日语,眉头舒展了一些,最终未对何香凝进行进一步的搜查就离开了。 几天后,何香凝的女儿和女婿告别,她们已经决定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何香凝紧握着女儿的手,眼中充满了不舍与忧虑。就在她们准备离去的前一刻,突然有人猛地敲门,宣告着更紧急的危机——日军已经得知何香凝尚在香港。何香凝只好立即离开,带上了几件行李,急匆匆地跟随一个自称是她儿子朋友的男子,向港口赶去。 在等待出海的那几天,何香凝和一些老友相遇,共同在船上度过了一段不确定的时光。就在他们准备启航的时候,一艘快船出现,大声要求停船搜查。在混乱和恐慌中,何香凝镇定地对船长说,告诉他们何香凝在船上。 随着船长的话音落下,快船上的人群开始骚动。他们原以为遭遇的是普通的逃亡者,或者更糟,是日军的侦查船。但何香凝的名字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夜幕的沉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快船的引擎声渐渐停歇,两船之间的距离缓缓缩短,水声在这夜色中显得格外清晰。 船长虽然紧张,但在何香凝的镇定影响下,他试图保持冷静。他凝视着对面的船,只见几名士兵已开始整装,显然是为了登船做准备。他们的动作有序,显然经过训练,但服装却是五花八门,这让船长确信,他们并非正规军。何香凝站在甲板上,她的目光穿透黑暗,定定地观察着对方船只。 快船上的一名士兵最先跨过了舷梯,踏上何香凝所在的船。他的动作虽迅速,却无声无息,仿佛怕打扰了夜的宁静。士兵脱下帽子,露出一头乱蓬蓬的头发,他看起来不过三十来岁,但眼中透出的是历经沙场的沉稳与坚定。 他直视何香凝,深深一鞠躬,其余的士兵也相继行礼。何香凝点了点头,表情中带着一丝惊讶和感激。这些士兵原是国军19路军的残余,而19路军与何香凝及其家族有着深厚的渊源。在战争初期,何香凝的丈夫廖先生曾资助过这支部队,他们对何家怀有深厚的敬意和感激。 首位士兵开口了,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廖夫人,我们早有耳闻您还在香港,但未曾想到能在此相遇。我们是东江纵队的一支小分队,现在主要负责此区域的安全,打击日军的侦察和骚扰。”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难掩的激动和尊重。何香凝听后,面露微笑:“多谢你们,若非你们,我们今晚的行动可能就要受阻了。” 士兵们随后帮助何香凝一行检查并整修了船只,确保船只能够安全航行。他们还提供了一些必要的物资,如食品、饮用水和医疗用品。在战争环境下,这些物资无疑是宝贵的,对何香凝一行人来说,更是救命的恩赐。 随后,何香凝与这些士兵长谈了一会儿,了解到这支部队在日军的压迫下依然坚持游击战,保护着这片水域不被日军彻底控制。士兵们对何香凝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记得廖先生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伸出的援手。 何香凝听后,心中充满了感慨。她回望了一眼四周的大海,月光下的海面波光粼粼,似乎在述说着历史的变迁。在这样的时刻,她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联系,那些与她丈夫有过深厚情谊的士兵,如今又在这里帮助她,这一切都显得尤为珍贵。 参考资料:尚明轩著. 何香凝传[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4.09:

0 阅读: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