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镇文旅兴镇

南方日报 2024-03-28 10:08:35

朝阳下,三河坝江面波光粼粼,春风拂过,泛起层层涟漪。

三河坝位于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内交汇而得名。回溯历史,这里是三河坝战役的主战场,“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矗立在笔枝尾山上,前来瞻仰的人群熙熙攘攘。

如今,这座以红色闻名的小镇成功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典型镇如何以“典”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河镇以红色资源为依托,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走好“工业强镇、文旅兴镇”之路。

●南方日报记者陈泽铭黄培强

通讯员罗文燕刘文烽丘宇加

立足工业

壮大镇域经济

提取、制剂、质检……在位于三河工业园内的广东五虎山药业有限公司(下称“五虎山药业”)生产车间内,一盒盒板蓝根颗粒、清热消炎宁胶囊等药品从生产线制作而成,流向市场。

“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五虎山药业相关负责人说,去年三河镇协助企业增加了一套颗粒剂生产设备和扩大物料仓库,目前新增生产线已投入使用,颗粒剂由原来的年产量2000万袋增加至5000万袋。2023年,五虎山药业成长为“四上”企业。

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发展,源于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据三河镇党委书记钟丽惠介绍,该镇严格落实镇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制度,加强挂点领导与挂点企业的沟通联系,前期通过入企走访优服务,了解企业需求和存在困难,助力现有企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目前,当地正全力保障总投资82亿元的大埔电厂二期、总投资6.1亿元的广东峡能1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和五丰稀土矿界生产顺利实施。

推进“百千万工程”,说到底是要全力拼经济谋发展。作为典型镇,树典型争示范,提升镇域经济综合实力,三河镇责无旁贷。

三河镇是大埔县的工业强镇,拥有广东粤电大埔发电有限公司、梅州市博富能电池有限公司、梅州市蔚鸿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的规上企业,并建设有连片工业园区。

拼经济的根基,是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2023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1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税收收入约9195万元;新培育2家“四上"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2.3亿元,全镇“四上"企业实现总产值约27.9亿元。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撑,招商是关键。三河镇全面落实“一把手"招商,通过摸清重要乡贤信息,主动加强与乡贤沟通联系,靠前服务简化程序,全力招引优质产业项目落户。2023年,新引进3个招商引资项目,预计总投资超8亿元。

此外,围绕保障项目落地,当地选派经验丰富、敢于攻坚的领导干部主抓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完成5个重点项目征地拆迁,为全镇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坚实的用地保障。

提高颜值

建设和美乡镇

“很有特色,值得再来!”前来三河镇游玩的刘女士,迫不及待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组照片,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景区、圩镇、绿色生态,都成为照片里的主要组成元素。

走进位于三河镇三河社区的八一路,一条古色古香、充满活力的街道出现在眼前。“现在路灯明亮、道路平整、设施完善,步行街环境逐步变好了,我们逛街和散步都很舒心。”家住附近的张女士说。

“空中蜘蛛网”是影响镇容镇貌的一大难点。三河镇采取“四网融合”的全新整治方式,联合电力、通信等相关运营主体,秉持由表及里、建新拆旧、分阶段推进的原则开展整治。对众多无序散落分布的各运营商一、二级光分箱、光交箱体,采用“四合一”箱体取代;对镇村主干道路、背街小巷的杂乱架空“三线”路由,采取“入地、入管、贴墙、捆扎、拆除”等方式开展整治;对形如“蜘蛛网”的末梢入户飞线,通过统一敷设一条入户蝶形皮线光缆改造。目前,三河镇“三线”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镇域风貌焕然一新。

积极推进美丽圩镇省级示范样板、“红色三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近年来,三河镇全力抓好“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房风貌提升和基础设施完善,着力提升圩镇对外形象、综合服务功能、产业发展水平和人口聚集能力。

“以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景区为中心点,着力将散落在各村的人文景观、革命遗址、产业资源、旅游节点串珠成链。把红色基因传承与镇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大‘红色体量’,实现旅游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三者共赢。”钟丽惠介绍,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三河镇两手抓。

一方面,围绕历史沿革、规划展示、建设成就、特色展示、休闲会客等功能,完成美丽圩镇客厅建设,把美丽示范主街作为连接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红色旅游景区的主要节点来打造。抓好百子地房屋外立面、店招牌、人行道、绿化景观、横跨公路“三线”的改造提升,加快实施三河社区八一路红色示范主街建设项目,建成美丽圩镇入口通道、美丽河道、绿美生态小公园和农贸市场。

另一方面,坚持补短板强弱项,积极谋划资金,借助帮扶力量,推进镇村基础设施建设。镇成立专门工作组,深入各村(社区)开展指导工作,并通过召开党群联席会、乡贤座谈会、村民理事会,以及入户宣传、发放倡议书等方式,动员党员干部和乡贤带头,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活力。

“我们积极动员党员、群众在前庭后院种绿植,并结合村民意愿,以‘四旁五边’绿化为重点,举全镇之力,深入实施绿美行动,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三河镇常务副镇长蓝金华介绍,镇村联动建设,能够实现“1+1>2”的效果。

抓好改革

赋能镇村发展

“以前河边全部都是垃圾、蚊子,走不了,现在建设了碧道后特别多人来这里散步。”村民口中的改变可不简单。

作为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三河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重要抓手,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当地计划新增耕地319亩,规模化流转经营2000亩,腾退建设用地818亩。

据介绍,自三河全域项目确定为省级试点以来,三河镇坚持高标准推进,紧盯政策红利,多渠道筹措解决资金缺口,获批1.8亿元专项债支撑,并整合中央资金、社会资金等落实配套项目建设。

“结合实际资源,我们编制了镇村国土空间集成规划并广泛征求各村村民意见,尊重群众意愿,把为人民谋福祉放在第一位。”三河镇相关负责人强调说。

抓好改革,三河镇突出重点、对准焦点、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赋能镇村发展。

比如实施梓里村农用地整理项目,该项目于2023年11月30日获发改批复,拟整理耕地468亩、计划产出耕地、水田指标69亩、耕地恢复209.68亩;实施源坑村农用地整理项目,拟整理耕地437亩,计划产出新增耕地、水田指标40亩。

以上两个项目,是三河镇探索推进农用地整理规模化经营的具体体现。

如何破解农村耕地碎片化问题?三河镇引进公司完成流转经营耕地424亩,通过认耕返米、扶持补贴等多种方式,激活种粮积极性,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造成的耕地撂荒、闲置问题。推动“小田并大田”“林果地上山、耕地下山”,打造集中连片耕作区,推进规模化经营落实落地。

建设用地整理方面,当地组织实施韩江源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该项目对150亩历史遗留矿山生态进行修复,预计腾退137亩建设用地指标(工矿用地),目前在施工中。

与此同时,按照省、市、县“先建新后拆旧”方式整理建设用地的思路,三河镇新谋划建设优迁快聚共富安居小区,拟建小区占地约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布置12栋252户套房,用于空心村、地质灾害区和边远山区村民搬迁安置。

“当前正在开展第一轮拆旧意向摸查,向12个村打印发放全镇596块拆旧意向图斑的图纸,总面积203.6185公顷。”三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新建小区的套房置换村民老旧、残破房屋,推进健全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

多措并举下,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源逐步被唤醒,发展活力日益迸发。

■对话

三河镇党委书记钟丽惠:

擦亮红色文旅IP

南方日报:典型镇建设,当务之急是提升经济“造血”功能。三河镇如何抓产业,提升镇域经济综合实力?

钟丽惠:一是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围绕大埔电厂上下游产业链条,引进相关配套产业。主动服务现有“四上”企业发展,保障粤电大埔电厂二期、峡能100MW农光互补、博睿能磷酸铁锂储能、嘉远新型材料、梅汕货运等项目建设,力争2024年新培育3家“四上”企业。

二是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服务保障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改造提升工程、三河韩江源文旅综合项目建设,开发并推出红色文化研学、乡村团建、滨水休闲(露营)、水上旅游、水上运动等旅游产品,带动民宿、餐饮店、土特产店、文创产品发展,促进村民增收。加快实施梓里村农用地整理项目,形成500亩集中耕作区,提升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规模,推动三河农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红色是三河镇发展的底色。如何进一步激活红色资源,为三河镇典型镇发展赋能?

钟丽惠:关键要打造三河红色文旅IP,激发文旅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一方面,要让红色资源“靓”起来。依托自身特色,优化镇村环境,抓好入镇门户、圩镇主街、建筑立面、圩镇客厅、农贸市场、小公园、河道等风貌品质提升。例如,将三河社区八一路作为红色氛围示范主街,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承与融入。通过店招牌、绿化、景观标识、照明灯具、墙体装饰等展现三河镇红色文化特色,让游客来了便能记得住,能在心中烙下独具特色的印记。

另一方面,要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围绕产品和服务,将红色资源进行多重价值转化。打造以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为核心,串联大埔县委党校、汇东村中组部红色村、旧寨村省级红色村、余里村起义军后方阵地、三河社区“一核五点”的红色研学线路,致力把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游客“流量”转化为“留量”、“消费量”。

南方日报:“百千万工程”说到底是为了百千万群众幸福,关键要进一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凝聚合力。作为典型镇,三河镇有哪些探索?

钟丽惠:红色基因根植于这片土壤中。三河镇将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社会治理”机制,发掘和利用好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将红色基因进一步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探索建立红色讲解员、红色调解员、红色引导员等队伍,广泛参与服务群众、调处矛盾、教育宣讲等基层治理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此外,还将进一步规范化运行综治中心、高效化统筹各方资源、精细化完善全科网格、科技化推进智慧治理、本土化探索特色工作法,强化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