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中国首位提名诺贝尔女性,走过悲苦情路,终获惊艳人生

玖号放人间 2024-05-08 21:32:38

文| 郭慧颖

编辑| 昭明

聂华苓的一生就像浮萍一样,她总觉得只有大陆才是自己的根,而25岁的时候被迫离开了家乡,来到台湾生活。在1976年,又成为了中国首位诺贝尔提名者,她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虽然长期居住在爱荷华,但是思乡情切的她,又何曾忘记过大陆才是自己的根。

“华苓,妈妈送你去外地上学,是想让你能够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女孩子只有丰富了自己的见识,才能在这样的世界上独立。”

那时的聂华苓只有十几岁的年纪,她不明白母亲让他去外地求学的深意,比起成为有见识的女性,她更想留在父母身边。

当时的时局不允许聂华苓这样,上海沦陷了,各国势力汇聚在这里,当时的华人政府是没有话语权的。

聂华苓的母亲是大家闺秀,从小饱读诗书,她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有机会了解更多的知识,虽然不一定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是知识是可以武装头脑的。

因为当时的聂华苓已经十几岁的年纪,也看到了当时中国人和那些外国人的不平等之处。

因为自己和弟弟买一个雪糕,就要穿过好几个租界,才能完成这小小的心愿。

母亲没有和她说过为什么那么多外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为虎作伥,但是小小的华苓心里也有了疑问的种子。

聂华苓拗不过母亲,最终去外地上学。

当时聂华苓家的经济状况已经大不如从前,聂华苓在外求学的日子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潇洒,她每天吃着干粮度日,甚至连份咸菜都没有。

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要独立,所以聂华苓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独立的女孩,即使不能漂亮,也能有韵味,这点在聂华苓的身上显现的淋漓尽致。

聂华苓吸引了贵公子王正路的注意,他喜欢这个女人身上的气质,那时的聂华苓也深深被这个男人吸引了,两个人很快步入了婚姻殿堂。

王正路的家庭富裕,要求儿媳妇每天要行跪拜礼,婆婆也不希望儿媳经常抛头露面,最好是在家相夫教子。

面对这样严苛的家规,聂华苓真的坐不住了,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开花,怎么就能被禁锢住根芽呢?

1949年,彼时的聂华苓已经24岁了,她带着母亲和弟弟来到了台湾生活。

之后,王正路的事业也接受了打击,再加上和聂华苓聚少离多,两个人15年的婚姻早已经名存实亡。

聂华苓也看透了这场婚姻的实质,选择和这个男人离婚。

这段感情的美好,如昙花一现,更多的是让聂华苓体验到了婚姻的悲情。

感情不顺的时候聂华苓,总是喜欢通过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

她所编写的《失去的金子》,成为了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成长小说之一。

这部书不仅揭露了聂华苓的成长过程,也表达了她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

因为她父亲的一生都为了政治而斗争,最终一家人分崩离析,她不希望再走父亲的老路,而是将更多的情思和想法展现在文学上。

聂华苓在自己创作的同时,也在自由中国担任编辑,而这个报刊发布的一些文章,引起了台湾当局的不满,随即进行了封杀。

聂华苓每天都被监视着,现实情况对她打击不小。如果她想在台湾文艺界继续立足,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或许聂华苓的前半生太漂泊了,上天也在怜悯她经历的苦难,也在可怜她的才华无处释放,于是在她38岁的时候遇见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安格尔。

安格尔自由浪漫的性格深深的吸引了聂华苓,她决定离开这个居住15年的地方,和丈夫去国外生活。

聂华苓和丈夫婚后的生活可以用美好形容,两个人经常一起对诗,一起划船,还共同设计了两个人居住的房子。

或许这就是聂华苓期盼已久的爱情,一个懂自己的他,一个可安身的地方。

安格尔有自己的工作室,他邀请妻子聂华苓和自己一起经营这个事业。

聂华苓是个大胆的女人,她提议将工作室的名字改为国际写作计划,可是安格尔觉得这样会涉及到大量的资金支出,而自己却没有这个能力。

但安格尔也佩服这个女人的想法,于是他和聂华苓一起去募集资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募集了300万的资金,有了这笔钱就可以开始以后的规划。

聂华苓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年都邀请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家来到自己的工作室聚会,在这里也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以色列作家和埃及作家从不对付到惺惺相惜。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女作家丁玲第一次走出国门,在这里见到了自己的偶像桑塔格。

可以说,聂华苓给了这些作家看世界的机会,也让他们认清了分歧的实质,而这样的集会对于激发文人内心的灵感有很大的帮助。

1976年,对于聂华苓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虽然她和诺贝尔和平奖失之交臂,但是推荐她成为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人的作家就有将近300人。

从来到爱荷华之后,聂华苓和安格尔就一直在规划着自己的小日子,两个人不仅忙于邀请各国文人来这里聚会,更多的时间也在享受着二人惬意的时光。

年少的聂华苓经历过动荡分离等各种磨难,但是这样的磨难也让她的文字里充满了坚毅,也给她的成长带来了机遇。

聂华苓虽然身在国外,但是她依然关心着祖国的文化事业,她想到80年代的中国可能还没有那么多的资金,能够支撑起文人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

所以聂华苓每年都会向中国的文化事业捐款,就是想给那些作家更多的机会。

几十年时间里,聂华苓邀请世界各地的文人数量高达1400多人,而汉语言文学作家的数量占据了1/3之多,可见,聂华苓虽然人在海外,依然心系国家。

而聂华苓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她所写的《桑青与桃红》、《三辈子》等文章,都有对中国文化情真意切的描述。

有才有德,不忘本,这些词汇用在聂华苓身上都不为过,但是如果用这些词去总结她的贡献,可能还是不够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