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到底有没有产能过剩?

罗sir职话 2024-05-04 14:27:31

有没有产能过剩不重要,认为你有产能过剩,很重要。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日前在访华期间就“我国产能过剩”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后果向我方表达关切。布林肯表示,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现在是中美关系的前沿和中心。

布林肯警告说,我国产能过剩将带来美国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后果。

而在此前,美财长耶伦访华时,也对我国出口过多清洁能源产品提出过一些不同的意见。

那么,我国制造业究竟有没有产能过剩?

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4月30日在公开例行记者会上反驳产能过剩的指控,林剑说,美方违背经济常识。基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符合国际贸易本质。

我国出产超过本国所需不应被称为产能过剩。林剑还说,我国电动汽车出口仅占全球出口的12%,比德国、日本的汽车出口占比低得多。

另外,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碳中和目标,当前我国产能也远远没有满足市场需求。

从供给端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欧美对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指控,更多也源自我国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下行,导致国内需求放缓,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工厂开始产能挤压,价格战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在不同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中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因此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相对劣势的产品,这一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常识。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1465万辆,其中我国出口新能源车销量120万辆。根据国际能源署推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到4500万辆,而我国哪怕是以年增率20%的速度增长,也只是达到3435万辆,还无法满足全球需求,因此我国的EV产能不但没有过剩,反而还需要加大生产。

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并不存在所谓的产能过剩这一说法,仅仅只是比较优势的不同。

另外,欧盟说我国产能存在倾销,这一点也并不存在。产品价格便宜并不意味着倾销,倾销一般指的是把产品以低于成本价出售到海外,而我国的新能源产品出口是赚钱的,出口并没有低于正常价值,因此所谓的“倾销”并不存在。

至于产业补贴,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起步初期,为了扶持初创企业的发展,我国的确给予了部分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但从2016年开始,我国正式对EV行业财政补贴采取退坡机制,2022年底正式退场。

而产业补贴也并非我国特有的,至今英国和美国仍在推行较强力度的补贴。

从这些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并非存在产能过剩。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产能过剩并非是我们去“定义”的,而是由买家,也就是欧美市场去定义的。

这是经贸问题上最棘手的一点,也是双方分歧最大的一点。

从俄乌冲突开始,为了避免潜在的军事风险导致的经贸供应链依赖,欧美就已经在着手进行供应链的多样化和去风险。

而供应链风险的多样化和去风险,本身就是基于价值观的一致性,这个时候双方不同价值观的行为上的差异就已经开始显现,这也是欧美指控我国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的另一个原因。

除此之外,俄乌冲突也导致了西方保守主义的抬头,就连美财长耶伦这样的自由派人物,也开始转变立场,支持用贸易关税来提高壁垒,从而阻挡我国商品的对美出口。

这一点本身,也是欧美一个很大的转变。

这是保守主义抬头的时代。

而我国从燃油汽车加速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这个过程中,也并非没有曲折。

今年3月份,我国35个大城市中,电动车和电油混合动力车的总销量首次超过了燃油车。我国100多家汽车工厂每年生产近400万辆内燃机汽车,去年汽油车的销售量也从2017年的2830万辆骤降至1770万辆。

目前数十家以传统汽油为动力的汽车工厂要么勉强运转,要么已经停产。

汽车加速新能源转型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不可避免的阵痛。

而我国几乎所有的电动汽车都是在新建的工厂组装,对汽车制造商而言,建造新工厂比改造现有工程更为划算,其结果可能就是导致严重的产能和固定资产的浪费。

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根据统计局的数据,随着电动汽车工厂的落成和一些老旧工厂的关闭,今年前三个月,我国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已经从去年的75%下降到65%,这也意味着产能过剩的风险。

当过去的自由贸易市场原则不再适用,那么WTO可能也就失去了它建立的初衷。

这个时候双方也基本上是各说各话了,尤其是在劝说或者谈判没有达到预期的情况下,关税壁垒可能是能够促使双方坐下来谈判的另一个契机。

这也是接下来欧美即将推出的一个重磅炸弹。

新的关税审查已经在继续,欧盟也开始对我国电动汽车进行反倾销调查,这些指控一旦被他们成立,那么我们就会面对新的贸易关税壁垒。

届时出口受到挤压,我们在无法改变对方认知的情况下,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坐下来谈判。

当年日美贸易摩擦也是如此,美国的关税加大棒一祭出,对一个以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坐下来好好谈判。

而谈判,本身就是一门妥协的艺术。

当年日本的最终做法是选择经济结构性变革,即从贸易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转型为内需驱动型经济体,这也是耶伦访华时强调的重点。

过去,全球化的贸易体系用的是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原理和自由贸易原则,而今天,随着保守主义的抬头,新一轮的关税贸易壁垒可能又会再次到来。

要想我们的产能不被欧美牵制,那么我们最终可以选择的可能是和日本当年相似的道路,那就是从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转变为一个内需驱动型的经济体。

这也是每个经济体转型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一旦走好了,那么我们成为发达经济体其实也是指日可待。

但转型之路漫漫,产能过剩它仅仅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比起产能过剩的争执和分歧,如何从出口导向转变为内需驱动,这可能才是最困难的。

增加自己人的消费,远比把商品出口到他国,要困难得多。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你需要提高工人的薪资待遇,健全劳工的权益保障,以及增进整个社会的公共福利体系等等。

而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几乎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半只脚踏进了发达经济体的门槛。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1 阅读:363
评论列表
  • 2024-05-04 21:27

    12小时两班倒,廉价劳动力商品大甩卖,卷死你们!

  • 2024-05-05 11:44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