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无踪的6大镇国之宝,价值无法估量,有1件可能在秦始皇陵中

庆丰娱乐 2024-05-07 15:34:33

文|三两

编辑|风吹史今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许多珍贵宝物不仅有精彩纷呈的身世之谜,更有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

随着古代社会战乱和皇朝更替,这些国宝有的遗失,有的被古代的帝王带入墓室中作为陪葬品。

那么下面介绍的这九件国宝,你了解他们多少前世今生呢?

传国玉玺

相传在秦朝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给李斯下了一道命令。

用蓝田玉制作了一块“传国玉玺”。

这块玉玺象征着嬴政的皇位“皇权神授,正统合法”。

也有传言称,秦始皇其实是从赵国得到和氏璧后,让李斯在“和氏璧”上重新雕刻,写上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后代各个皇朝的帝王为了表明自己的皇位正当合法,也会特意使用“玉玺”作为传承皇位的象征。

而秦始皇制作的这块代表皇权正统的国宝,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早就丢失了。

具体经过大概是这样的,秦朝末年,刘邦占了先机,在咸阳城见到了当时的皇帝——子婴。

当时秦朝已经不可能有机会重新掌控天下,于是皇帝子婴将代表皇权的传国玉玺交给了刘邦。

这之后刘邦建立汉朝,传承百年,每一个汉代帝王都会从前一任皇帝手中,接过这枚“传国玉玺”。

直到王莽为了夺取皇位,逼得当时西汉太后气愤难当,抬手就把玉玺给扔地上了。

传言称,因为这次“怒摔”使玉玺磕破了一个角,后来还是在王莽建立新朝后,让手下的人用金子去修补好破损的一角。

后来,东汉开国君主刘秀得到了玉玺,表明了自己皇位的正统合法性。

一直到东汉灭亡,玉玺在混乱中失去行踪。

但是没想到,竟然在一个投井而死的宫女身上,找到了失踪的“传国玉玺”。

这之后有记载的玉玺踪迹,据说汉献帝得到过,曹丕建立魏国后又从献帝手中得到玉玺。

后来历朝历代伴随着皇权更迭,“传国玉玺”总是在朝代灭亡时遗失,又在新建的政权中“重生”。

直到元朝末年,传国玉玺彻底失踪。

明清之后,虽有“玉玺”现世的传闻,但多数仅是仿制的赝品。

随侯珠

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件“珍宝”,一件“和氏璧”,另一件就是“随侯珠”。

传说,当时随国国君出游的时候,遇见一条受伤的大蛇,被国君救治的大蛇,赠送了一颗“夜明珠”给救命恩人。

历史上对于这颗珠子到底是不是“夜明珠”,其实是存疑的。

不仅流传着“珍珠说”,还有“琉璃说”和“金刚石说”。

《搜神记》的描述:“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以烛室”。

因此,最被大众接受的说法是,此枚珍宝的材质是“萤石”。

首先,随国的北边有出产萤石的矿山;其次萤石恰好就是能发光的。

而成语珠联璧合说的也正是“随侯珠”与“和氏璧”。

公元前706年楚国征讨随国,得胜后的楚王也赢得了“随侯珠”。

直到楚国被秦始皇所灭,“随侯珠”也辗转到了秦国皇宫。

想来“和氏璧”如果真被秦始皇用作“传国玉玺”,也算是让后人知道了“和氏璧”后来的经历。

但“随侯珠”却在到了秦国后,从此失去了下落。

后来在多方考证研究后,专家普遍认为“随侯珠”应该是被秦始皇带入地宫,作为陪葬品了。

兰亭集序

公元353年,王羲之和好友一起到兰渚山游玩,在这场雅集上王羲之写下了行书之最。

也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佳作《兰亭集序》,然而这幅真迹最后却在历史中下落成谜。

最开始的时候,王羲之十分喜爱这幅作品,当成传家宝留给后代,据说已经传到第7代孙子的手中。

而这位后人名叫智永,年少的时候出家做了僧人。

为了继承先祖在书法上的造诣,智永特意给自己盖了一座楼。

智永为了激励自己刻苦钻研书法,立誓“书不成,不下此楼”。

后来,智永百年以后将自己的“传家宝”留给了小徒弟辩才。

直到唐太宗听说了王羲之的真迹竟然辗转到了辩才那里,于是他花了大力气向辩才索要,结果却是无功而返。

原来辩才早就知道《兰亭集序》的珍贵和重要性,他在住所的梁上凿了一个洞,将真迹小心翼翼地藏在里面。

最后还是唐太宗让官员萧翼智取拿到了辩才手中的真迹,而李世民因为非常喜爱《兰亭集序》,甚至在百年后将其带入昭陵陪葬。

这以后流传于世的诸多版本,多为当时李世民的近臣临摹真迹的摹本。

尽管历史上多有流传昭陵被盗,但经专家证实,昭陵的主墓室没有被盗掘过的痕迹,因此《兰亭集序》的真迹应该还静静地躺在昭陵之中。

广陵散

我国古代传世的名曲之一《广陵散》,其内容是古时描述刺客故事的《聂政刺韩傀曲》。

在《琴操》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战国的时候,聂政父亲受邀到韩国去给国君铸剑。

谁知耽误了工期,被国君杀害了。

聂政从此决心报仇,他跑到山里学了十年的琴,甚至因为害怕被人认出,选择自毁容貌并且用火烧伤了嗓子。

后来,聂政凭借琴技引得韩王的注意,让他到宫中献艺,于是聂政用事先藏好的刀刺死韩王后,为了避免连累家人,“自杀”而死。

《战国策》中则记载为,严仲子花重金请聂政刺杀韩相侠累。

同时因为严仲子的诚心对待,聂政把严仲子作为知己对待,等到母亲去世后,聂政独自一人成功刺杀侠累。

随后担心连累严仲子,毁容“自杀”而死。

当时的诸侯国对于“聂政刺杀侠累”都报以赞赏的态度。

聂政也被誉为“士为知己者死”。

西晋的时候嵇康演奏《广陵散》,更多地是为了借着《聂政刺韩傀曲》的故事表达在新旧政权交替中的人们反抗统治者“暴政”的精神。

嵇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演奏《广陵散》并感慨道,“《广陵散》于今绝矣!”

随着嵇康去世前的最后一次演奏,《广陵散》的曲谱在之后的朝代中已经失传。

直到今天,人们演奏的《广陵散》来源于明代的《神奇秘谱》。

永乐大典

明朝永乐年间,朱棣特命手下的大臣编纂了一本《永乐大典》。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根据记载,当时参与编写的人员超过三千人,全书一共有22877卷,涵盖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艺术等等。

虽然这样一部旷古绝今的书籍诞生时饱含明成祖朱棣“扬我国威”的霸气,但《永乐大典》的命运却颠沛流离。

朱棣统治时期,仅仅抄写了一部完整的大典书籍,后来被称为“永乐正本”。

后来在嘉靖年间,为了防止被偷盗损坏,抄写了第二本,也就是“嘉靖副本”。

公元1449年,《永乐大典》的原稿因为南京文渊阁的大火,被烧毁殆尽。

随后“永乐正本”在嘉靖之后鲜少被提及,以至于下落更是无人得知。

有说是毁在战火之中,也有说是嘉靖皇帝陪葬在永陵之中,鉴于至今永陵都没有被挖掘,所以人们至今也不知道“永乐正本”到底有没有被陪葬。

而“永乐副本”则历经明清战火,最后流落海外,现在仅有八百余卷存世。

可惜如此至宝终究因为历史的发展演变,没能给今人展示她原本的模样。

慈禧夜明珠

最后要讲的这件宝贝是慈禧太后陪葬品“夜明珠”。

据说,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墓陪葬品极其奢侈,于是在民国时期,连军饷都拿不到的孙殿英就打起了盗掘皇陵的念头。

根据《孙殿英东陵盗宝记》记载,被盗走的珠宝包括翡翠西瓜、蝈蝈白菜、玉石莲花等等。

甚至还有慈禧身上的龙袍和嘴里的明珠也一并被盗走。

这颗放入慈禧口中的“夜明珠”据说可以保证“尸体不腐”并且容貌不变。

根据孙殿英的描述,夜明珠是一个圆球,分开的时候有两块,合拢在一起后会发出微弱的绿光,在黑暗中也能照亮百步的距离。

而这从慈禧嘴里盗走的“夜明珠”后来被孙殿英送到了宋美龄的手中,被用来作为鞋饰使用。

宋美龄晚年,人们向她探究过这颗“夜明珠”的情况,但她年事已高加上已经移居国外,很难进行寻根究底,所以夜明珠的具体下落也没有人知道了。

同样,也因为多方求证都没有亲眼见过这颗“夜明珠”,所以人们依然不清楚它的具体材质是什么。

近些年随着专家的研究才基本可以确定,“慈禧夜明珠”应该是一种近似球形的“金刚石”。

古往今来有无数珍宝掩埋在历史的洪流中,不管是流落海外,还是依然在某位封建皇室人员的陵寝里。

终归随着时间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会逐步揭开覆盖在珍宝之上的面纱。

而随着这些珍宝的问世,人们也会不断补全历史的一块块拼图。

结语

不管是“传国玉玺”还是《永乐大典》,在过去的历史中,他们都是最能展现我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组成部分。

这些珍宝在曲折的传承故事中,也随着社会变迁被赋予更大的历史价值。

因此,解读这些宝物何尝不是与古代先民的一次对话,也是一次重温古人的生活与经历。

部分参考资料:

《豆瓣网》图说中国古琴——广陵散

《中华英烈祠》王羲之 简介

《人民网》古籍《永乐大典》:惊世珍品的旷世磨难--艺术收藏--人民网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