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图谋分裂中国,毛主席:台湾宁可放在蒋手中,也不能便宜美国

素慢历史 2024-05-08 02:33:36

1960年5月22日,关于对台工作总方针的制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会议,会议主持人是毛主席。在会议上,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对台湾问题的看法。他说:“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能便宜美国。对于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大可以留给下一代去做。”

毛主席为什么这么说?

蒋介石为什么选择台湾

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主要力量已经被消灭过半。

显然,国民党即将在大陆失去统治地位,国民政府也将面临彻底垮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蒋介石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问题,各种事情让他焦头烂额。尽管他身边的各大要员提出了许多想法和建议,但并没有一个让他觉得完美的好方案。

此时蒋介石的智囊团已经军心涣散,逃亡美国的去了美国,想去英国的去了英国,蒋介石愈发孤立无援,连退路都没有找好。

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地理学家张其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告诉蒋介石,如今对于蒋介石来说,最好的一条路就是去台湾。蒋介石一听,眼前一亮,让张其昀继续说下去。

张其昀便展开讲了,首先就是从地理优势来说,台湾以北是韩国朝鲜,以南是东南亚,以东是太平洋,以西是中国。

台湾就是连接西太平洋南北连接的咽喉之地,还处于西太平洋南北航线要冲,也是美国远东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天然的地理优势,足以让周边各国眼热,也同样扼住了周边各国的咽喉。国民党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埋头养精蓄锐,同时借助他国势力,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同时,台湾海峡的宽阔海域为国民党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而当时解放军的海军力量尚未达到强大水平,这使得国民党能够利用这一地理优势,有效阻止解放军的乘胜追击,为国民党在台湾的立足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从气候特征来看,台湾的气候温暖湿润,物产资源丰富,特别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为国民党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也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确保了国民党在台湾的生存和发展。

从工业基础来看,日本曾经对台湾进行了长期的工业投资和建设,留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国民党如果能够妥善经营这些工业资源,就可以迅速恢复经济,为日后的“反攻大陆”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而台湾人民在日本占领期间饱受压迫和剥削,对于回归祖国后的国民政权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期待。国民政府可以利用这种心理,获得台湾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并且长期和大陆隔海相望,台湾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人员活动相对较少,这使得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相对稳固,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大陆的薄弱环节。国民党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在台湾稳固政权,同时为日后的反攻大陆做准备。

张其昀的话说出,蒋介石的眼前就已经能够看到国民党的光明未来了,他不住地拍手,赞叹张其昀真是大才。于是,在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后,蒋介石果断带着大部队登上了台湾。

但也就是因为台湾这样的地理优势,才成为美国人眼中的肥肉,知道蒋介石登陆台湾后,美国就跃跃欲试,准备通过蒋介石分离台湾,将台湾掌握在自己手中。

早在1947年,美国就向蒋介石提出要“托管台湾”,美国人打的旗号是为了防止共产党对台湾的渗透,所以决定由美国托管台湾。美国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还煞有其事的表示要在台湾举行“居民投票”,决定是否将台湾托管到联合国或者美国之下。

蒋介石当时就明白美国的意图,名为托管,实则是想占有台湾,借此让台湾脱离于中国。于是专门致电美国的麦克阿瑟,他明确表示:“中国政府无法接受将台湾进行托管,这严重违反了中国国民心理。”

最终在蒋介石的强烈反对下,美国的“托管台湾”计划被迫搁浅。

蒋介石反对台湾独立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杜鲁门为了“遏制”中国支援朝鲜,于是在国际上推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企图搅浑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水,让中国疲于应对,从而不会出兵朝鲜。

原本杜鲁门以为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会是毛泽东,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竟然是蒋介石。蒋介石在第二天就公开说:“台湾是说中国的领土,国民党虽然接受着美国的防御保护,但国民党不会放弃中国的领土完整。”

这无疑就是在打杜鲁门的脸。

蒋介石的言行从根本上惹恼了美国。从五十年代末期起,美国开始煽动台湾政坛进行选举,试图推举一位“总统”候选人取代蒋介石,以分裂中国。然而,美国的这一阴谋并未得逞。

当时岛内推出的主要人选胡适和陈诚,这两个人都是美国扶植的对象,但美国经过权衡后认为胡适虽然在文坛有一定地位,但在政界没有根基。陈诚在台湾负责经济与民政,地位更高,因此,美国选择支持陈诚。

然而,蒋介石对美国的意图一清二楚,他极为倚重陈诚,但也不会允许任何人夺走自己的权力。随着他把蒋经国安排到多个重要部门进行历练,陈诚也知道了蒋介石的意图,蒋介石想培养蒋经国为继承人。

在权力的诱惑下,在美国的挑动下,陈诚与蒋介石之间的明争暗斗愈发激烈。

毛主席得知台湾的政治斗争后,曾表示在胡适、陈诚、蒋介石中挑选一个做总统的话,他认为还是蒋介石比较好。这番话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也表明了毛泽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

也就是因为毛主席的态度,国际上开始重新审视台湾候选人,后来蒋介石果然再次当上了“总统”,美国希望的局面没有出现。

在破除了美国的阴谋后,毛主席和蒋介石算是在台湾问题上达成了一致,虽然台湾暂时无法回归,但至少没有分裂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的年纪逐渐增大。年岁的增长增加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特别是当蒋介石意识到自己已经数十年没有回到浙江奉化,心中对母亲的怀念更是愈发强烈。这种强烈的思乡情绪促使他开始着手安排人员来到大陆进行沟通。

于是,1956年7月,蒋介石安排曹聚仁来到了北京。经过7年的奔波,台湾回归的事情终于有了眉目,周总理概括出了“一纲四目”的构想,在党中央能接受的范围内给了蒋介石最大的便利。

蒋介石那边的态度也有了些许松动,也提出了一些不是很过分的条件,他表示只要条件能满足,台湾回归不是问题。

双方在条件上没有了任何问题,只是有些小的细节仍然需要商讨完善,曹聚仁就又奔波了多年。

当最终版的条约即将出炉时,曹聚仁却去世了。此次和谈如此顺利的原因,就是在于曹聚仁这个中间人,办事妥帖还能让双方都十分信任,这样的人选并不好选。

曹聚仁

随后,党中央又派出了章士钊,章士钊这个人选也不错,可章老年纪大了,不久也去世了。

就在双方的沟通陷入沉寂阶段时,蒋介石邀请毛主席和周总理去台湾,甚至蒋介石自身也准备来到大陆。

但这个计划还没成型,1974年蒋介石就因为意外车祸后,身体每况愈下而去世。

最终,蒋介石回家的愿望没有实现,台湾到如今也没能回归祖国。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