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季度GDP增速看,萧条周期结束了没?

赵弘谈商业 2024-04-17 02:47:09

之前在《》讲过一个观点,疫情并不是需求不足的核心原因,核心原因是萧条周期下的周期性动能不足带来的,今天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小编结合一季度的经济增速数据写一写关于需求恢复的如何?

一、从这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描述说起

2022年对形势的描述: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2023年对形势的描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从措辞中可以看到,针对需求问题的描述,国内需求从“需求收缩”转向“有效需求不足”和“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需求问题从“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转向“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供给问题从“供给冲击”转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这样的措施调整意味着国内需求已经开始恢复,并形成了一定“态势”(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会议描述),但是带动经济的社零消费有效需求仍然存在不足,我们把这个进行一个量化,即用经济增速同5年和10年的移动平均增速做一个对比,小编初步分档如下。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处于中度偏弱区间,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3%,处于基本区间(一定程度上受到季节性影响);第二产业增长6.0%,处于强势恢复区间,;第三产业增长5.0%,处于基本恢复区间,各产业的增速恢复情况如下图,从一季度数据来看,一季度的增长动能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这一点和国际需求恢复密切相关,从数据来看出口数据同比增长5%,这为弥补国内需求弱恢复格局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从周期角度说起

根据康德拉季耶夫的周期理论,2020-2023年是萧条周期区间,2022年和2023年是萧条周期的末端(预期2024年二季度结束)周期角度而言,供需关系是周期的核心要素,当下处于全球的萧条周期区间,国内的5.3%增速已经非常可观,在这个比烂的世界,我们的确可以称之为“这边风景独好”。但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从周期角度而讲,它是由长波周期中的萧条周期下的失业危机和经济不景气在社会整体预期上打击了社会的需求最核心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两个要素,这也构成了萧条周期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消费需求的萎靡,因此从这个数据来看,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将聚焦于预期恢复引导和就业安排上,毕竟5.3%的开局基本意味着在没有极端事件的情况下国内全年增长目标大概率实现。

三、需求不足从改善和引导预期开始

供需关系的周期性决定的需求不足伴生的便是供给的萎缩,需求的恢复既需要供给端的“产能去化”以匹配需求,又需要稳定失业率和改善社会经济增长预期使社会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重新恢复,进而推动需求端的新需求的形成和回升来带动曲线上扬,当下的一季度数据,在供给端已经出现了恢复迹象(虽然PPI仍未转正)。因此后面大概率将会以就业和新需求培育作为主要政策方向,就业需要二三产业的景气,特别是以服务业为首的三产经济。

新需求的刺激需要区分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的新需求是为了稳定基本面并进入回升趋势,比如最近的房地产兜底政策,而长期新需求是为了匹配新一轮供给(也就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供给能力)带动下一长波的形成,比如三大件和设备更新,当然长期需求刺激目的在长期,短期也会利好。

总体来说,在全球大萧条背景下国内一季度的经济增速真的可以用“不错”来形容,这也更加让人期待半年度数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