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三党”领袖邓演达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打起了游击战。但是,不愿意钻进山沟

海里一浪花 2024-05-08 11:20:51

民国“第三党”领袖邓演达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打起了游击战。但是,不愿意钻进山沟的左翼力量有自己的选择,其中代表者就是邓演达。

邓演达,广东惠阳人。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在此前后,孙中山已开始筹组黄埔军校,这也是邓演达与蒋介石合作的开始。当时由于滇桂军把持广东税收财政,对军校经费拨款多有刁难,蒋介石曾愤而请辞,正是邓演达赴奉化劝蒋回粤。可以说,邓演达是蒋介石当上黄埔军校校长的催化剂。

1924年10月邓赴德国留学。后蒋介石因兼职太多,军校无可以信赖的合适人选负实际责任,故而写信要邓演达尽快回国。邓归国不久,1926年1月8日即由蒋呈请军委会任命其为军校教育长。此时,黄埔军校的核心人物就只有蒋介石、周恩来和邓演达。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邓演达是国民党左派的领导人之一,他忠实执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人亲密合作。他重用和信任共产党人,支持中共的工作。1926年7月,邓演达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后,更多共产党人受到重用。

当1927年国共合作即将破裂之时,邓演达不惜与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决裂,公开发表声明反对反共政策。接着,他辞去了总政治部主任职务,愤然秘密出国,与共产党共进退。

从1924年1月至1926年前后三年时间内,邓对蒋是尊重、支持、服从,认为中国的革命需要蒋介石这样一个人。他对蒋介石的军事独裁与违反党纪的各种事实只表示唏嘘叹息,从不正面提出反对蒋介石的意见。蒋对邓则是信任、重用。

然而随着蒋介石与邓演达在对待联俄联共问题上的分歧日趋扩大,双方渐行渐远,最终走向决裂。1926年12月22日,蒋介石认为邓演达主张的政治部出版品多共产色彩,电令邓严厉整饬。

1927年2月初,武汉发起恢复党权运动,试图控制蒋介石个人军事独裁的势头,为此成立了行动委员会,邓演达担负领导责任;并受委派两次飞赴广州,试图说服李济深与武汉持同一立场,但均遭到拒绝。此前蒋仍对邓抱有一丝希望,2月22日致函邓演达,剖切言之,“犹冀其悔悟也”。然而当蒋得知邓演达试图劝导黄埔学生及李济深反蒋的消息后,对邓彻底绝望。

出国后,1927年11月1日,邓演达与宋庆龄、陈友仁在莫斯科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宣布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开始反蒋斗争。在旅居欧洲两年多之后,1930年5月邓演达归国,在上海正式成立新党,即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时人称第三党)。该党发布的《第二号通告》明确提出反对蒋介石政权。他发起组织黄埔革命同学会。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有很多人都参加进来,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邓演达的这一系列活动,最终招致蒋介石的强力制裁。1931年8月中旬,邓演达前往江西准备策划起义,被叛徒陈敬斋密告行踪,邓旋即被捕。

蒋介石初始对于杀邓还曾有所犹豫,但戴季陶对其警告说:今日可怕的敌人,不在汪精卫、陈济棠,能动摇根基、分散黄埔革命力量的,除邓演达之外无他人。此时胡宗南等20多名黄埔学生联名写信,要求力保邓演达,无疑使得蒋浮想联翩。当时又恰逢宁粤对峙,蒋介石被迫下野。他担心下野后,两广方面会释放邓演达,邓也许会利用自身的优势控制黄埔系,进而控制军队,如此则蒋重新上台的困难将会大得多。经过权衡利弊后,蒋介石最终在下野之前下令于11月29日处邓演达以死刑。就这样,随着邓演达的遇害,第三党势力亦瞬间烟消云散。#历史上的浪花##涨姿势##热门话题创作激励计划#

0 阅读: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