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大渡河勇士只身求见毛主席,却在中南海吃了闭门羹,面红耳赤便要硬闯:“

如冬评社会 2024-05-07 16:13:00

1958年,大渡河勇士只身求见毛主席,却在中南海吃了闭门羹,面红耳赤便要硬闯:“我见主席还需要先联系?我叫李德才,来要水泥!”   1950年代末,中国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全国上下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浪潮。   这一时期,政府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全国范围内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急剧增加,特别是水泥等建材供应紧张。   李德才这位昔日的大渡河勇士,如今任职保定军分区司令员,由于对基层官兵的生活环境改善具有浓厚的责任感,突发奇想要在部队中建设一个篮球场以丰富官兵的业余生活。   保定,这座军事重镇,因新任司令员李德才的提议而掀起了一阵小小的建设浪潮。   篮球场的想法得到了官兵们的热烈响应,但很快他们就遭遇了实际问题——水泥的短缺。   李德才首先向地方政府申请水泥支持,但当地领导无奈地告诉他,此类物资现在已全归国家调配,需上级批准。这使得李德才决定直奔北京,寻求更高层的支持。   李德才不顾旅途劳顿,毅然决然地从保定出发,直奔北京。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官兵们争取到建设篮球场所需的水泥。   到达北京后,他首先前往中南海,试图直接求见毛主席,以表达他的诉求。   然而,中南海的门卫在礼貌地询问了他是否有预约后,告知他需要先联系中央办公厅。   这让习惯了前线作战、直来直去的李德才感到一阵无所适从,他不解地反问:“我是李德才,我为何还需要联系?”   正当李德才面红耳赤,准备离开的那一刻,一个意外的转折出现了。   路对面,一位年约十余岁的小男孩正在和同伴玩耍,他的穿着较为普通,却有一种不容忽视的气质。   孩子们的笑声在寂静的街道上回荡,为这个严肃的地方带来了些许温暖。   李德才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了这个小男孩身上,正巧,孩子也注意到了他那独特的军装与那股不屈的气势。   小男孩告别了朋友,跨过街道向李德才走来,脸上挂着天真无邪的笑容。他直接用略带稚嫩的声音打招呼:“李叔叔好!”声音中带着对这位老兵的尊敬与亲切。   李德才微微一怔,这声“李叔叔”让他瞬间软化了原本紧绷的表情。   孩子介绍自己是中央首长的儿子,他的父亲是一位高级官员,而李德才曾在多个军事聚会中见过他父亲,也听说过一些关于这个孩子的事迹。   孩子的父亲经常在家中讲述李德才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这些故事成了孩子心中英雄榜样的一部分。   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英雄迷”,李德才的心中涌现出一股暖流。他向孩子解释了自己的来意,希望能见到毛主席以解决保定军分区的紧急需求。   小男孩听后,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与理解,他不仅表达了愿意帮忙,还主动提出将李德才的请求写成字条。   在李德才的指导下,小男孩认真地在纸上写下了简单而诚恳的请求:“我来北京了,想见主席,李德才。”字迹虽然稚嫩,但每一个字都透露出孩子的认真与希望。   完成后,小男孩告诉李德才,他会亲自将这张字条送进中南海,确保李德才的请求被看到。   孩子转身跑向中南海的主入口,小小的背影显得坚定而勇敢。李德才站在原地,目送这位小小的使者消失在宽阔的大门后,他的心中满是感激与希望。   孩子的行动虽简单,但在这个关键时刻,无疑给李德才带来了希望的光芒。   通过小男孩的努力,李德才的请求得到了重视。第二天下午,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找到了李德才,通知他可以见到毛主席。   当李德才终于站在毛主席面前时,他深深地感谢了这位年轻的小朋友,他的简单行动不仅帮助了李德才,也在无形中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关爱。   最终,毛主席指示周总理处理此事,水泥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李德才带着对主席的深厚感激与几件小小的纪念品返回保定。   不久后,篮球场顺利建成,成为了部队中的一处新景观,也成为了官兵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参考资料: 云梓轩,《李德才和小男孩的故事》

0 阅读:3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