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被杀之后,为何赵云、魏延、诸葛亮,集体不服刘备号令?

陋室文史 2024-04-28 15:24:55

来源:中国知网 原创稿

刘备从善如流的品质,对其成为三国时代的领袖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他的好兄弟关羽、张飞相继被杀,刘备开始变得刚愎自用,连昔日他最尊重的诸葛亮也不予理睬,进而做出东征孙吴这一失败的决策。

夷陵之战的败仗,开启了蜀汉一系列灾难性的连锁反应,包括刘备本人也驾鹤西去,蜀汉的昔日荣光随之陨落,一去不复返……

自己竟成宣泄对象

219年的这一年,对蜀汉来说真是戏剧性的一年。

先有刘备于汉中打败曹操,从此成为“汉中王”,后有关羽水淹七路大军,使得天下议论纷纷:“莫非,自己这辈子真能看见汉室兴复?”

答案却是否定的。

随着孙权撕毁与蜀盟约,对关羽发动偷袭,使得关羽不仅大意失荆州,更是命丧临沮。

219年12月,在临沮的皑皑雪地上,鲜血缓缓浸染了关羽雄浑的长髯,为这跌宕起伏的一年画上了句号。

战争是如此残酷。关羽之死,对吴国人来说是庆祝的理由,对魏国人来说是劫后复生的轻松,而对蜀国人来说,则是沉重的悲痛,尤其是刘备、张飞二人,他们的情绪几近崩溃。

远在阆中掌军的张飞,得知关羽死讯后,就经常喝着闷酒,盼着做先锋去为二哥报仇,可大哥刘备那边迟迟没有命令,这让张飞度日如年。

后来,直到关羽遇难的1年半后,刘备终于下令出兵伐吴,他让张飞从阆中出兵,至江州与其汇合。

张飞听闻,是又激动又气愤。激动在于他的大哥终于发出了诏令,而气愤,则缘于他压抑一年半的怒火,终于能够宣泄了。

然而,令张飞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竟沦为了别人宣泄怒火的对象,自此便再无机会挥舞刀枪。

这场突发事件,发生于张飞准备奔赴江州的前夕。

对此,正史《三国志》只是一笔带过:“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疆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

意思是说:临出发时,张飞帐下将领张达、范疆杀了张飞,拿着他的首级,顺江而下,去投奔了孙权。

至于张达、范疆为何要这么做,《三国志》也从侧面做了解释,里面写到:

刘备曾告诫过张飞,认为他在对待部下的刑罚上过于严酷,动不动就以鞭打的方式对士兵惩戒,但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受过罚的士兵一直留在张飞身边。刘备告诉张飞,这无异于自招祸端。

尽管多次受大哥提醒,张飞仍未有所改过,最终,其命运结局果真被刘备言中。

张飞与关羽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截然相反:张飞对待士大夫虽表现出敬意,但往往对士卒和仆人缺乏同情心;关羽则相反,他对待士卒颇有仁心,却常对士大夫态度傲慢。

在张飞和关羽的性格中,各自又有明显的缺点,即张飞的急躁和关羽的孤傲。

而当这种性格缺点走向极端,便导致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兄弟二人都被自己最看不起的人杀害。

暂缓,不等同于放弃

221年7月,成都,张飞灵堂,一场沉痛的仪式正在进行。

刘备,这位蜀汉皇帝,带着满身的悲哀和不敢置信,跌跌撞撞地走了进来。他的双眸异常空洞,仿佛看穿了世间的生死。

刘备在张飞灵牌前重重地跪下,泪水自眼眶汹涌而出,他用撕心裂肺的声音说道:

“三弟……你死得太冤了……恨啊,是哥哥……如果哥哥能早早对吴出兵,你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

围绕在旁的大臣们,对刘备劝慰道:“请陛下节哀,不可自毁龙体啊!”

刘备的哭声带着沉重的记忆与不甘,说道:“我如何能不悲伤?那虎牢关前的激斗,那当阳桥上的怒喝,还有涿郡的初识……每每想到,仿佛心被生生剜走。”

在眼角留下最后一滴泪后,刘备缓缓站起身来,他义愤填膺地发出重磅决策:

“先前云长死于吴贼之手,今日,杀害翼德之人又去了东吴。那孙权砍我左右臂膀,我刘备恨不得吞噬他的肉!让他的家族永远消失!!”

刘备立即令下属起草伐吴檄文,他高声说道:“朕要御驾亲征,倾举国之兵讨伐东吴,为我二弟和三弟报仇雪恨!朕要让全天下都知晓,对我蜀汉犯戾的下场!!”

其实,早在刘备得知关羽遇难时,他就怒火中烧地要即刻讨伐东吴,为关羽复仇。但那时,蜀汉大臣们纷纷劝刘备冷静,恳求其再三考虑此举的后果。

赵云更是私下里向刘备直言进谏,认为他不应贸然发起对吴战争,因为蜀汉真正的敌人是曹丕,而非孙权。在赵云看来,如果刘备急于攻打东吴,那么这只会让曹魏从中得利。

然而,刘备仍怒气难平,毕竟孙权杀害了他情同手足的兄弟,并以十分卑鄙、恶心的手段夺取了荆州,这使得刘备对孙权的仇恨深入骨髓。

就在此时,丞相诸葛亮走了进来,他对赵云的话表示认同,建议刘备暂缓对吴的进攻。

诸葛亮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首先,正如赵云所言,蜀汉目前的主要对手应是曹魏,而非东吴。

第二,荆州乃天下之腹,四通八达,可形成攻守并举的战略优势,然而荆州目前已落入孙权之手。

第三,从蜀国出兵至吴国需要跋涉两千余里,且途中地形险恶,会导致粮草、军械的运输极其困难。

第四,若蜀、吴开战,曹魏必将伺机而动。若蜀胜,曹魏将取江东;若吴胜,曹魏将取汉中。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曹丕都将笑到最后。

诸葛亮和赵云恳请刘备不要公报私仇、意气用事,而是要站在蜀汉整体国家利益的角度上来做决策。

刘备听后,终于有所打动,于是决定暂缓伐吴的计划。

不过,当刘备准备离开时,他突然停下脚步,回过头来淡淡地说了一句:“暂缓,不等同于放弃。”

判若两人,无人可拦

在这之后,刘备便开始筹备军需物资,准备等到时机成熟再东征。

为了防止诸葛亮、赵云再次反对他的计划,刘备有时会刻意避开丞相诸葛亮,直接命李严等人办事,让他们屯积粮草、军械,并制造战车、战船。

李严原本是向刘备归降的降将,因此,为了自保,他不敢对刘备有任何异议,可以说是唯刘备马首是瞻。

尽管刘备并未将他的计划与行动明确告知诸葛亮、赵云,但两人其实都有所察觉,他们也明白——既然刘备选择不开诚布公,那么他们也没机会劝谏了。

最终,待到局势有利,刘备又通知张飞去江州与其汇合,以便兄弟二人共同进军吴国,为云长雪恨。

可眼下,张飞却被杀害了。

张飞之逝,犹如雷霆震撼,使得刘备心中的火苗终成熊熊烈焰,再无理智可言,于是才有了张飞灵牌前那个义愤填膺的决定——御驾亲征,倾举国之兵讨伐东吴。

“陛下。”

正当灵堂内的人皆沉默之时,忽然有一人站了出来,原来是常山赵子龙。

赵云再一次向刘备直言劝谏,他的声音坚定,说道:“蜀汉之真敌,乃是吞噬汉室的曹贼,而非孙权。倘若曹氏倾覆,孙权必然皈依蜀汉,届时再为云长和翼德报仇亦不迟。”

赵云的直言,无疑是其胆识过人的展现。历来,对君王的直谏,犹如触碰龙麟,危如累卵。而在刘备怒火升腾时进谏,更是如履薄冰。

面对这样的状况,包括丞相诸葛亮在内的众臣都不敢劝刘备,唯独子龙出鞘,直面暴怒的君王,不禁令人感叹——子龙果真浑身都是胆也!

不过,刘备可没给赵云好脸色,他神情冷漠地看着赵云,说道:“又是这些旧言!子龙,朕今日告诉你,吴弱不惧,欲成伟业,必先灭吴!而朕的血仇,也唯有灭吴才能得报!朕意已决,无需多言!”

言罢,刘备目光如刀,一一扫视着诸位重臣,他的手指如同高悬的利剑,逐个向其中三人点了过去——赵云、魏延、诸葛亮。

刘备心里清楚,一直以来,在伐吴这件事上,最不服从他号令的,就是这三人。

刘备对他们说道:“此时此刻起,凡是阻挠朕伐吴,即视为朕之仇敌。”

随着众人一声“遵旨”,刘备从灵堂中缓步而出,留下的,是沉默与忧思交织的空气。

自关羽、张飞相继遇害,刘备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他开始变得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赵云的相劝,无非是将诸葛亮与魏延心底未吐之言,勇敢地说出口,但纵使是丞相诸葛亮出面规劝,刘备也不会理睬,因为此时的他,已不再是以前那个从善如流,乐于采纳臣下良策的明君了。

对刘备来说,“报仇”二字已如山压顶,在那强烈的冲动下,刘备的理智如同被巨流冲走,他的思维宫殿中,不再有理性之光闪烁。

代价

众人皆知,在蜀汉内部,文臣领袖乃是诸葛亮,武将魁首则非赵云莫属,此外尚有魏延这等猛将。可是,此战,刘备却未将这三位优秀人才带在身边,反而安排他们留守后方。

原因很简单,刘备因对三人先前的劝阻感到愤懑,才做出这一决定。

刘备此番东征,未选用名将,而是将前线指挥权交给了名不见经传的冯习、张南,令他们分别担任主将与先锋,率领军队东进。

221年七月,刘备军从三峡东段开始进入孙吴疆土,先后攻下巫县和秭归县。大军驻足秭归,积极整备军需,调集兵力。经过一番休整后,刘备开始全面进攻。

蜀军直逼夷陵,与吴军展开第一次战斗。刘备军初战告捷,帅旗所指,士气如虹,然而,在推进至夷道、猇亭一线时,却遭吴军顽强抵抗。

此时的东吴军队,已然退出高山地带,而是把虎牙山这个地方留给了蜀军。虎牙山,地势险峻,空间狭窄,难以构筑军事防线,且此地草木丛生,容易引发火灾。

显然,这是东吴主帅陆逊的“诱敌深入”之计,而他接下来的计划,则是拉长时间、伺机而动。

于是,吴军开始据守大本营,停止出战,迫使刘备只好修建营寨以维系后勤保障,由于虎牙山的地势原因,足足修建了八百里之长。

后来,刘备屡次派将领前去骂阵挑衅,企图激起战事,但吴军仍拒不出战,即便是孙权的亲侄儿孙桓于夷道被围,陆逊都未派人前去援救,可见吴军上下保持着高度的克制与冷静。

直到222年的六月,局势迎来了转机。

彼时,正值盛夏,酷暑难耐。刘备深感士兵的疲惫与折磨,决定将部队移至密林。

这个决定,也同时意味着要将营寨一一迁往山道,尽管这种布局不免导致兵力更加分散,且会使物资补给面临更大的挑战,但在那如火的烈阳下,这是唯一的选择。

然而,在这种表面的安静和临时的安顿下,蜀军并未觉察到危机正在逼近。

视线转至吴军营帐。那些长久以来一直等待着机会的猛士们,开始悄无声息地向蜀军逼近,陆逊的精心策划正在稳步推进。

终于,在某个宁静的夜晚,无数的步伐在夜色中汇集,忽然!成千上万的火把亮起,将黑夜点燃。火势借助风力迅速蔓延,瞬间侵占了整个山道,变成了一条熊熊燃烧的火龙,在蜀军中肆虐。

那一晚的虎牙山,顿时成了人间炼狱。

《三国志》如此描述蜀军的伤亡——“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反观东吴,却从此留下了“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的传奇佳话。

至于刘备,他历经千辛万苦,逾越重重险阻,凭借蜀军将士们的拼死护卫,才终于摆脱了追兵。

第二年春天,刘备带着极度的疲惫与痛苦,离开了人世。

这,就是为兄弟之情而冲动的代价,以至于后人曾叹道:

梅雨濛濛天水昏,桃园结义显英魂。

英雄几许?情比天宽,豪情满怀不觉寒。

世上豪杰数风流,对酒高歌笑红尘。

红尘几度夕阳红,英名历史永镌心。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塑造探讨》——何宁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29axctaKF3w4V_70JhQVGyvNVM_q1q_M7QOSpRzdDXmUZWmeOD_FIJnvAEwNmOEe5TGAdHPY6wZBqjdBA8IgoMcyoFQh0sNDlWalPhuBeg252i6aOcxJspGWFlKwr3vaBfR418728tGGRHkOhxsHU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1 阅读: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