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朱温覆灭大唐,导致天下大乱自立为王,他是如何做到的?

小辉聊古说今 2024-04-21 21:22:52

五代十国,是一个令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时期,以战乱为始,以战乱为终!此文及后续文章,只转述五代,十国不对它们专门述说,会在文中穿插事迹。五代指的是,按顺序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就是五代。今天先讲后梁。

后梁(907年—923年),作为五代的第一个朝代,揭开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历史篇章,同时也标志着唐朝的正式覆灭。

在中国历史的书卷中,梁朝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南北朝时期,是南朝的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称帝,国号梁,被后人尊称为南朝梁。

而另一次,则是在唐朝覆灭之后,朱温受唐哀帝李柷禅让称帝,以梁为国号,史称后梁。

本文旨在细述后梁的历史篇章,揭开五代十国,后梁这段短暂的王朝历史。在后续将会把五代十国都通过文章呈现给大家,期待与您共同见证这段历史的精彩纷呈。

公元907年至923年,后梁王朝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仅短暂地执政了十七年。

这短暂的时期,却见证了三位皇帝的更迭。后梁的建立,如一道序幕的拉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纷乱时期。

这段时期,正值唐朝的覆灭,各节度使如同割据一方的诸侯,各自为政,拥兵自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后梁的疆域成为了五代中最小的正统王朝。谈及正统王朝,这里还有一段趣事,待后文慢慢道来。

后梁太祖朱温是如何从一名黄巢军干将,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巅峰?

崭露头角,成就霸业

朱温,出生于宋州砀山县午沟里,排行老三。他的早年追随黄巢,踏上征战岭南的征途。

黄巢在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朱温也凭借自己的英勇与智慧,在军中脱颖而出。他先后担任行营先锋使等,与唐朝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势不可当,大败唐军,成为黄巢的得力干将。

公元882年,朱温与王重荣在河中展开了一场激战,最终却以惨败收场。

这时的朱温却敏锐地察觉到了黄巢军的窘迫困厄,预见到其必将走向衰败。面对这一局势,他听信部下劝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弃暗投明,投降了大唐。

唐僖宗闻讯后,欣喜若狂高兴地说: “是天赐予也!” ,于是赐名全忠。从此朱全忠(朱温)便统率着他的旧部以及河中的兵士,征战四方,所向披靡。

不久之后,朱全忠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至此朱全忠便开启了在唐朝的高光时刻,成长为身居高位,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

公元904年,朱全忠策划对崔胤的陷害,将崔胤逼入绝境,同时竟然逼迫昭宗,迁都到洛阳,将皇权的中心转移至自己的势力范围。

同一年,他又暗中操纵,使得部下等人对昭宗下手,另立昭宗之子李柷为帝,称唐哀宗。

一连串的变故,唐朝几乎失去统治地位,唐哀帝虽仍端坐于龙椅之上,可惜唐王朝的覆灭,已在不言中。

公元907年,朱全忠更名为朱晃,接受唐哀帝禅让,自行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后梁。

趣事:后梁的疆域,四周充斥着不认同其正统皇朝的其他军阀势力。他们拒不承认朱温称帝的事实,将后梁正统地位置于质疑之中。这样的局势,使得后梁的疆域在五代之中是最小的。

在诸多势力的交织之下,战争不断。后梁及各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目标,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较量。

内忧外患

朱温称帝后,除了剑南王建自立为帝,建立前蜀,淮南杨行密、晋北李克用、陇西李茂贞、辽东刘仁恭等诸强,拒不承认后梁王朝,不承认后梁为正统。

也有诸多割据势力选择了妥协与归顺。他们纷纷向后梁称臣,接受其册封,成为后梁名义上的藩属,后梁与十多个割据势力并存。

在唐朝末期,梁王朱温便与晋王李克因中原霸权的争夺而结下了不解之仇,自梁国建立之日起,便与晋王李克用及其子李存勖展开持续不断的战斗,直至梁国最终走向亡国之路。

公元908年,李克用离世,儿子李存勖接任晋王。李存勖率领精锐之师,趁夜偷袭泽州后梁军队,最终,梁兵伤亡惨重,晋军大获全胜,解了长达一年多潞州之围。

后梁太祖朱晃,对贤能者心生妒忌,对异己者冷酷无情。北平王王处直与赵王王镕无法容忍,愤然举兵反抗,并选择投靠李存勖,推举他为盟主,共同发起对梁反抗。

公元911年,李存勖率晋军,与北平王、赵王的军队联手,在柏乡之战中,梁军落荒而逃。

晋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澶州、新乡等地。柏乡之战成为梁晋争衡的转折点,战略主动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晋军一方。

公元912年,朱晃铭记柏乡之耻,亲自挂帅出征,领兵攻晋。声称拥有五十万大军,声势浩大。

晋军在赵州的驻守部队虽然人数不多,却机智勇敢,不断以小部队骚扰梁军,让梁军疲于应付。更有一支数百人的骑兵队伍,巧妙地伪装成梁军,趁着夜色偷袭了梁太祖的营寨。

此外,还有一些被晋军释放的梁军士兵,回到营地后散布谣言,声称晋王李存勖亲自率领大军前来进攻。

在这四面楚歌的局势下,梁太祖惊慌失措,不得不下令烧毁营寨,趁着夜色仓皇逃跑。

朱晃接连失利,羞愤难当,只得狼狈逃回汴梁。他身心俱疲,一病不起。

公元912年,梁太祖朱晃身染重病,退守洛阳。同年六月,他被自己的第三子朱友圭所杀。仅仅一年后,朱友圭又被他的四弟友贞联合禁军推翻,友贞篡位称帝,成为梁末帝,王朝的更迭如潮起潮落,让人感叹不已。

公元918年,晋王李存勖挥师南下,自魏州出发,想要征服梁国。

两军在濮州一带激烈交锋,梁军惨败,伤亡近3万,损失惨重。然而,这场胜利并未给晋军带来持久的欢喜。胜利的代价是沉重的,晋军亦元气大伤,与梁国之间的战争也进入了沉寂期。

公元923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后梁开始处于劣势。

走向覆灭

公元923年,后唐军利用梁军西征泽州的机会,派出大将李嗣源突袭郓州。得知消息后,后梁急忙调集十万精锐之师,誓要北讨后唐。唐庄宗李存勖,亲自率军出征,与梁军在杨刘之地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经过连番激战,终于在公元923年11月,唐军成功抵达开封城下,开封城内的军民见状,纷纷选择投降,归顺于后唐。随着开封的沦陷,后梁王朝宣告灭亡,而梁末帝则在绝望中选择了自杀,结束了后梁的历史篇章。

尾声

后梁,在短短十几年间走向了覆灭。它的覆灭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后梁面临着来自晋王等强大势力的围攻,四面楚歌;另一方面,其内部皇室矛盾也日趋尖锐,如同火药桶般一触即发。朱氏父子三人之间的猜忌与争斗,更是加速了后梁的灭亡。

我们不禁感叹历史的无情。一个王朝的覆灭,往往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后梁的覆灭,既是其外部环境的压迫,也是其内部矛盾的激化。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王朝兴衰荣辱的历程。文中图片源自网络,仅供参考,若有侵权必删除

推荐阅读: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