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案例

大佛聊 2024-05-06 21:52:39

最近又了解到一个假政信案例。

案例源于一位网友的真实遭遇。

当初买产品时,网友是把钱打给管理公司,然后管理公司说是把钱再打给城投。

这家管理公司也不是才成立的,存在七八年了,前面一直没出什么问题,做出来的产品收益也在8左右,包括口罩期间也在按时兑付,网友也是陆续从投五万、十万试水,慢慢加到现在80万。

但从去年7月开始产品陆续出现逾期,现在管理公司出了个化债方案。

总共六个选择,前三个是现金分期兑付,放弃利息或部分本金可以缩短兑付周期,增加每期兑付额度;后三个是债转股模式。

大部分人还是选择展期,想把钱拿回来。

首先这个案例的关键点在于:到底把钱打给了谁。看谁借了钱,再来看谁还。

投资人是把钱打给了管理公司,但这个公司具体把钱打给谁了,并不清楚。打着卖政信产品的旗号,但并不知道公司具体把钱投到什么地方去了。

更炸裂的是,一查这家资管公司资料,人家软件直接标注实控人为假冒国企。

有前科,还被正主打假过,这风险就太高了。这种一旦整出风险,一般就是非吸,若是非吸面临的就是立案,立案后本金有可能冻结好几年,最后追回来的钱再打给散户,可能连本金都不能完全保住。

很多产品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做深入了解的,到底是李逵还是李鬼,不是产品说明看几眼就能辨别的。政信定融产品,本质还是要最直接的点对点融资方式,那种打钱给第三方再转一道手的方式有个天然弊端,投资人很难识别最终款项到底打没打到平台账上。

当初我们遇到的一个江苏的非标产品,打款方式也是钱要先打给保理公司,保理公司再转手给城投,当时对这个模式存疑,也就没考虑这个项目。如果说保理公司或第三方是国企,那种的就还好,遇到诈骗的概率比较低,要是私人老板做的公司,就不保险了。

有时候产品存疑,或有反常的地方,就需要多考虑考虑了,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始终要抓住的关键点还是把钱借给了谁,为保险起见,有时候甚至可以直接用投资人的名义联系担保方或融资方看看是否有这个产品、有这件事。

当然对于散户来说,更喜欢的还是直接把钱打给城投公司的点对点模式,这种方式最简单,不容易出岔子,债权债务关系也清晰明了。但现在有些非标需要走场外结算模式,投资人要先把钱打给国有清算中心,清算中心再把钱打给城投,这种方式也是为了更合规。只要不遇到诈骗,只要最终融资方是城投公司,一般还是很难出终极风险。

0 阅读:0